那天在小区门口的安德利超市,我盯着收银台前排起的长队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些往购物车里塞着打折卫生纸和临期牛奶的大爷大妈们,知不知道自己的养老金正和这家超市的股价绑在一起?
这大概是我经历过最魔幻的投资教育。三年前偶然买入的超市股,如今竟成了朋友圈里的“妖股传说”。说实话,我至今没搞明白这家安徽小城的连锁超市,怎么就突然成了资本市场的当红炸子鸡。是因为他们突然掌握了什么零售黑科技?还是说在某个深山老林里发现了金矿?
事情得从去年冬天说起。当时我在合肥出差,特意绕道去看了两家安德利门店。寒风里红色招牌显得格外扎眼,门口促销喇叭循环播放着“会员折上折”,穿棉睡衣的大妈们抢购着9.9元一提的卷纸。这种接地气的经营模式,怎么看都和动辄百亿的市值不太匹配。
但资本市场从来不讲基本逻辑。我记得有天王牌基金经理在直播时说漏嘴:“现在玩消费股,你要找的不是好公司,而是好故事。”这话细思极恐——当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K线图上画出多么动人的曲线,这本身就像用菜市场的秤来称量梵高的画作。
最讽刺的是,真正在安德利购物的群体,和炒股软件里追涨杀跌的几乎是两个平行宇宙。前者关心鸡蛋是不是又涨了五毛,后者盯着分时图计算明天能赚几个涨停板。有时候看着股吧里那些“看到50元”的狂热帖子,再对比超市里实际15块的客单价,会产生某种荒诞的撕裂感。
上个月参加投资沙龙时,有个九零后基金经理的说法让我后背发凉:“现在消费股的投资逻辑早变了,你要计算的是情绪乘数,不是PE倍数。”当时全场哄笑,但后来安德利的走势证明,这或许才是当下最真实的投资哲学。当基本面分析输给情绪共振,当财报数据打不过热搜话题,我们或许都该重新思考价值投资的真正含义。
有件事特别有意思。我发现每次安德利股价大涨时,他们家APP的打开率反而下降——这说明什么?投资者根本不在乎今天又卖了多少箱牛奶,他们只关心筹码传花游戏能不能传到下一家。这种剥离实体的资本狂欢,像极了把超市购物车推上过山车,既刺激又令人不安。
如今我依然持有部分仓位,但每次打开账户都要做点心理建设。毕竟当投资变成行为艺术,当超市股价和货架商品彻底脱钩,我们玩的早就不只是金钱游戏,而是群体心理学实验。最后说个冷知识:安德利门店数量三年只增长了18%,但股东人数涨了400%——这数字对比,或许比任何技术指标都更能说明问题。
(写完看了眼行情,今天又涨停了。得,明天该去超市买点打折酸奶压压惊)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