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路过杭州凤起路,偶然瞥见稠州银行那个熟悉的logo,突然想起三年前帮朋友处理过一笔跨境贸易结算——那家出口小商品到中东的义乌厂商,最后竟是通过这家很多人没听过的城商行解决了换汇难题。说来有趣,当时中行客户经理反复要求补充的资信证明,稠州银行那位姓陈的客户主管直接拍了板:”先办业务,材料后续补”。这种”越级操作”在大行几乎不可能发生。
这让我开始思考:在工建中农交招这些巨头的阴影下,区域性银行到底靠什么活着?或许答案恰恰藏在它们的”小”里。稠州银行总资产刚过3000亿,不及招行的十分之一,但正是这种体量让它能像江浙一带的乌篷船——吃水浅,掉头快。去年他们推出”跨境电商秒结汇”服务时,从市场调研到上线只用了47天,而某国有大行同类产品还在走内部评审流程。
有意思的是,这种灵活背后藏着某种”地缘性信任”。我认识的一位绍兴布商说得直白:”他们信贷员能听懂’放样”码克’这些行话,知道我们旺季囤坯布需要多快放款。”这种扎根产业毛细血管的认知,让风控不再是机械的报表审核,而变成一种动态的行业感知。当然这也带来隐患——去年温州某担保圈爆雷时,稠州银行不良率跳升了0.8个百分点,恰恰说明这种人情化操作的边界风险。
最值得玩味的是他们的数字化转型。没有选择盲目堆砌AI客服或元宇宙银行这些时髦概念,反而把资源投在看似枯燥的供应链金融系统上。通过对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交易数据,他们甚至能基于店铺档口的实时流水做信贷决策。这种务实到有些”土气”的策略,反倒形成了独特护城河——毕竟巨头们不会为袜业经销商单独开发一套智能定价模型。
不过我也在担忧,这种区域银行正在面临双重挤压。支付宝的”万里汇”已经能实现跨境秒到账,而国有大行也开始下沉县域市场。稠州银行去年被迫发行60亿永续债补充资本金,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地域性金融机构的天然短板——船小抗风浪能力也弱。
或许未来真正的出路,在于把”小而美”升级为”专而精”。就像瑞士的私人银行不跟摩根大通比规模,却能在特定领域建立绝对优势。当某天人们说起”跨境小贸金融”就自然联想到稠州银行,那么它或许就找到了比规模扩张更可持续的生存方式。
经过凤起路那个网点时,我看见穿着蓝马甲的客户经理正给一位银发阿姨演示手机银行,老人戴老花镜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犹豫着,经理索性掏出自己的手机:”我帮您操作一遍,您拍下来慢慢学?”这个瞬间突然让我觉得,某些温暖的东西,或许比冰冷的算法更能定义金融的本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