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这件小事:当梦想撞上现实的一地鸡毛
我永远记得2018年那个闷热的夏夜,和两个大学室友挤在城中村15平米的出租屋里,用外卖盒垫着写商业计划书的情景。我们像打了鸡血一样讨论着”改变世界”的宏伟蓝图,却连楼下打印店老板都不愿意赊账给我们打印PPT。现在回想起来,创业哪是什么高大上的商业活动,分明就是一场不断被现实打脸又不得不继续前行的行为艺术。
第一阶段:从颅内高潮到冷水浇头
教科书上总把”发现商机”说得像在沙滩上捡贝壳一样轻松。但真实情况是,大多数创业者最初的想法都烂得可笑。记得我们当时执着于开发一款”智能垃圾分类APP”,直到在菜市场蹲了三天才发现,大妈们宁愿花五分钟吵架也不愿花五秒钟扫码。市场调研这个环节,与其说是科学论证,不如说是对创业者自负的持续打击。
有意思的是,最靠谱的创意往往诞生在绝望时刻。就像我现在的合伙人老周,他的爆款社区团购模式,完全是被物业公司逼出来的——因为付不起仓库租金,只能让业主们每天定点来自提。有时候我在想,所谓商业模式创新,大概就是被生活揍趴下时灵光乍现的求生欲。
执行阶段:每天都在扮演自己配不上的角色
创业最魔幻的地方在于,你昨天还是个连Excel都不会用的文艺青年,今天就得装模作样地跟投资人谈ARR和GMV。我管这叫”创业型人格分裂”——白天在咖啡厅西装革履地装CEO,晚上回地下室边吃泡面边自学会计网课。
招人这件事更是黑色幽默。A轮之前我们给不出像样的薪水,只能靠画饼招揽同样天真的年轻人。有次面试个清华高材生,我紧张得把商业模型说成了”大概就是先烧钱再想办法”的实话,结果他反而被这份坦诚打动加入了。现在公司估值过亿后他总开玩笑:”当年就是被老板的实诚给骗了。”
那些没人告诉你的至暗时刻
没有创业者愿意承认,但我们都偷偷在洗手间哭过。当供应商堵门要账、核心员工被挖角、产品上线前夜服务器崩溃时,所谓的”企业家精神”就会现出原形——不过是硬着头皮死撑的狼狈相。有次凌晨三点改BP,我突然对着电脑屏幕自言自语:”要不把公司卖了吧?”说完自己都吓了一跳。
但奇怪的是,往往就在准备放弃的临界点,会出现些微妙的转机。可能是某个不起眼的用户突然发来感谢邮件,或是偶然在行业展会上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些星星点点的人性微光,比任何鸡汤都更能让人继续走下去。
创业成功的终极悖论
现在公司稍微有点样子了,我却越来越怀疑主流叙事里那些”创业成功学”。看着新入局的年轻人眼神发亮地谈论”颠覆行业”,我总忍不住想泼冷水:真正的创业哪有那么多英雄故事,全是些上不了台面的琐碎挣扎。
最近常对团队说,我们不过是一群运气不错的偏执狂,在正确的时间犯了一连串美丽的错误。那些商学院教材里规整的创业流程图,就像方便面包装上的牛肉块图片——看着诱人,实则虚幻。真实的创业历程,更像是深夜大排档里就着啤酒吐露的那些前言不搭后语的真心话。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创业到底包括哪些活动,我会说:包括但不限于持续自我怀疑、间歇性亢奋、习惯性失眠,以及学会在绝望时给自己讲个不好笑的笑话。最重要的是,要记得经常走出办公室,去看看当初那个天真到可笑的自己——他可能比你想象中更接近创业的本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