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三点,我在某宝的理财页面停留了第37分钟。荧光屏上的数字从2.87跳到2.88的瞬间,某种荒诞的满足感突然攫住了我——这笔尚不够支付半年物业费的”资产”,正以每小时三分钱的速度自我增殖。现代人的财富焦虑,终究被压缩成手机屏幕上跳动的像素点,真是绝妙的讽刺。
三年前我将第一笔五万元投入某知名货币基金时,曾幻想自己踏入了金融圣殿。直到去年体检查出甲状腺结节,才惊觉每天凌晨刷新收益表的习惯,早已将理财异化为数字时代的自我鞭刑。我们这代人呵,既不屑于父辈将现金塞进床底的保守,又恐惧资本市场的腥风血雨,最后全体蜷缩在年化2.5%的襁褓里,假装在进行伟大的资产配置。
有意思的是,这种理财方式正在塑造新型消费伦理。朋友上月在星巴克犹豫是否升级大杯时,突然掏出手机计算:”28块的差价放余额宝里半年能变成28.3元呢”——你看,当代葛朗台们不再摩挲金币,改刷基金净值了。更精妙的矛盾在于:我们一边用碎银理财赚取奶茶钱,一边为抢到三块钱红包在家族群发二十条”恭喜发财”,这种微观经济行为的荒诞剧,经济学家们应该放进教材当行为艺术案例。
某些深夜我甚至会想,所谓余额理财不过是资本精心设计的情绪镇定剂。当30岁一代困在房贷、教育、医疗三座大山下,看着账户里永远不可能追上通胀的”收益”,某种被驯服的满足感反而油然而生——就像给笼中仓鼠的跑轮涂上金箔,让我们在奔跑时错觉正在通往财务自由之路。
但话说回来,去年某地方银行暴雷事件后,我确实把三分之二的活期存款分散到了五个理财平台。这种近乎本能的风险对冲,与其说是理财智慧,不如说是数字原住民的时代病症:我们既不相信任何单一机构,又无法真正脱离系统,最后活成在多个平台间迁徙的金融游牧民族。
或许某天人们会醒悟,盯着小数点后四位的收益波动,本质上与盯着庄稼生长的古代农夫并无不同。当理财APP的推送取代晨鸟鸣叫成为新一代的黎明闹钟,人类终究没能逃出对生存资料的本能焦虑,只是焦虑的形式从粮仓变为了数字账户。
此刻我的手机又弹出提醒:”昨日收益可兑换半张地铁票”。不知道两千年前那个守着陶罐数铜板的罗马人,是否也曾为多出一枚硬币露出相似的微笑。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