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三点前,我的手机突然弹出某新能源基金单日暴涨8.2%的推送。正喝着的美式咖啡差点洒在键盘上——这支被我上个月止损赎回的基金,此刻正用刺眼的绿色数字嘲笑着我的决策。说来讽刺,作为金融从业者,我每天要给客户解释净值计算公式:(当日单位净值-前日单位净值)/前日单位净值100%,却总在自家账户上栽跟头。
记得入行时导师说过:”涨幅计算是数学,但投资是心理学。”当时觉得是句漂亮废话,直到亲眼见证2015年某分级基金单日账面盈利83%的魔幻场景——那些凌晨就挂单赎回的投资者根本不会在意,这种涨幅本质是前日巨额赎回费计入资产导致的会计魔术。就像超市临期食品突然贴满”买一送三”的标签,狂欢过后往往只剩包装袋的窸窣声。
现在看日涨幅榜单时,我常想起老家菜市场的鱼贩。早市开张时总要把最肥美的鳜鱼摔在案板上溅起水花,就像某些基金公司热衷打造”明星产品”——通过限制申购规模人为制造稀缺性,再用单日爆发式涨幅吸引跟风资金。等散户们提着资金篮子涌来时,早就过了最新鲜的赏味期。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真正经历过牛熊周期的老基民,反而对单日大涨保持警觉。去年某消费基单日冲高7%时,我的客户王教授反而赎回了三分之一。”就像马拉松选手突然百米冲刺,”他当时在电话里笑道,”要么是发现前方有泉水,更可能是踩到了蛇。”结果第二天就传出基金经理离职的消息。
某种程度上,基金日涨幅正在变成金融消费主义的快消品。直播平台里主播们亢奋地喊着”军工板块起飞5%”,就像带货主播嘶吼着”最后三件秒杀”。但很少有人提醒观众,某军工指数基金去年共有7次单日涨幅超5%,其中4次发生在连续暴跌后的技术性反弹——狂欢的烟花往往绽放在尸骸遍野的战场上。
最近让我警觉的是”涨幅焦虑”的传染。朋友的孩子刚工作就定投基金,却每天刷二十次净值更新,甚至给基金公司客服打电话质问”为什么隔壁半导体涨得比你们多”。这像极了比较谁家孩子月考多考三分的家长群,却忘了教育是场终身马拉松。
或许我们该把行情软件里的日涨幅数字,看作气象预报里的降水概率——它告诉你今天要不要带伞,但决定不了你整个人生的晴雨。就像此刻我望着那支错过的基金,忽然想起咖啡洒掉时同事的玩笑:”至少你的键盘尝到了8.2%的味道。”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