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我在陆家嘴的星巴克听到两个穿西装的小年轻谈论股票,声音大得像是要故意让所有人知道他们抓住了财富密码。“昨天又抓到一个涨停板”,“我这周收益率已经30%了”。搅拌着快要凉掉的拿铁,我突然想起大学时在五角场夜市摆地摊的经历——当连卖烤冷面的阿姨都开始和你讨论K线图的时候,你就该知道,这场狂欢快到尽头了。
说实话,我从来不相信什么“国家牛”、“改革牛”的说辞。在证券公司做了八年客户经理,我太清楚A股的德性——它从来不是经济的晴雨表,而是流动性的蓄水池。2015年那波行情最讽刺的是,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参与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一边高喊“4000点是牛市起点”,一边偷偷设置止损线。我有个客户老陈,退休教师,把养老钱全押在某只军工股上,理由是“央视都报道了军民融合战略”。当6月15日那根阴线砸下来时,他给我打电话的声音像是在漏气:“小李啊,系统是不是出错了?怎么数字变绿了?”
现在回想起来,最可怕的不是千股跌停的惨烈,而是整个市场展现出的精神分裂症候。政策面上一边查配资去杠杆,另一边官媒还在喊“牛市格局未变”。我记得7月初那个周二,盘中指数突然V型反弹,交易大厅里爆发出劫后余生的欢呼——后来才知道是“国家队”入场救市。那种感觉就像看着赌场老板亲自下场帮输红眼的赌徒翻本,既魔幻又悲哀。
有个细节可能很多人没注意到:那轮股灾真正摧毁的不是账户余额,而是整整一代投资者的信任体系。我认识的老股民从此分成两派,一派成了阴谋论者,坚信有“境外势力恶意做空”;另一派变成彻底的技术派,把MACD、布林线研究得比易经还透彻。但他们都回避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明知创业板平均市盈率都140倍了,还要飞蛾扑火般地往里冲?
有时候我觉得,2015年教会我们的不是金融知识,而是人性解剖学。在虹桥机场候机时,我撞见过曾经叱咤风云的私募大佬蜷在角落吃泡面;也见过90后散户靠做空期权实现财富自由后,第一时间买了张头等舱机票飞去冰岛看极光——这个市场永远在同时上演悲剧和喜剧,只不过演员们时常互换面具。
八年过去了,每当上证指数突破某个关键点位,微信群里还是会有人提起2015年的夏天。但那些讨论总带着某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式的怀旧,就像老兵回忆惨烈的战役,痛苦被时间镀上了荒诞的金边。或许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股市会不会重蹈覆辙,而是我们是否已经学会与内心那头名为贪婪的野兽和平共处。
毕竟,K线图会遗忘,但被收割过的人永远记得镰刀挥下的弧度。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