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和一位在城商行做风控的老友喝酒。几杯下肚后,他苦笑着掏出手机给我看内部群聊——某个明星理财产品底下,赫然躺着三笔明年才到期的非标资产。“这就好比用下周到期的牛奶做了一年期的奶酪拼盘”,他晃着酒杯,“吃的时候挺香,但谁都不敢保证奶酪会不会中途发霉。”
这种“发霉的奶酪”,在业内有个更体面的名字:期限错配。
—
一、 危险的平衡术
表面上看,期限错配是金融炼金术的精妙之作——借短投长,赚取利差。但在我看来,这更像走钢丝的艺术:一边是投资人随时可能赎回的资金,另一边是锁死三五年的底层资产。
我见过某知名平台的“灵活申赎”产品,号称T+0到账,背后却投着两年期的城投债。当赎回潮来临时,他们不得不紧急抛售其他流动性资产补窟窿——就像为了凑够今晚的酒钱,不得不当掉传家宝一样狼狈。
最讽刺的是,市场好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夸赞这种“金融创新”,仿佛错配是点石成金的魔法。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2013年钱荒、2016年债灾、2020年原油宝事件…每次危机的剧本里,都写着“期限错配”这个老演员的名字。
二、 谁在纵容这场游戏?
监管不知道吗?当然知道。但就像小区里违规停放的电动车,管得太狠可能直接引发火灾——某家信托公司高管私下跟我说:“真要严格按期限一一对应,市面上八成的理财产品都得消失。”
投资者无辜吗?也未必。我们既要年化6%的收益,又要随时取现的灵活,就像既要求米其林三星的口味,又想要快餐店的价格和出餐速度。这种不切实际的贪婪,某种程度上也在倒逼机构铤而走险。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现在连普通老百姓都学会了“期限套利”——用3.5%的消费贷套现,投入4.5%的理财赚差价。当全民都开始玩这种火中取栗的游戏时,系统性风险早已埋下伏笔。
三、 破碎的信任契约
三年前买某爆雷理财产品的王阿姨,至今还在维权群里每天发早安表情包。她告诉我:“当初经理说和存款一样安全,现在却说‘投资有风险’——他们到底哪句话是真的?”
这种信任的崩塌比资金损失更可怕。当金融机构把期限错配包装成“流动性管理艺术”,当理财经理用“基本保本”的话术模糊风险,本质上是在透支整个金融系统的信用基石。
有意思的是,现在年轻人反而更清醒。我侄女大学刚毕业就坚持“要么活期存款,要么三年定期”——中间地带的理财产品她一概不碰。“看不懂期限结构的收益都是智商税”,这话竟出自00后之口。
—
昨晚又见到那位风控老友,他正在申请调岗到信贷部。“至少贷款期限是明牌”,他苦笑着抿了口茶,“现在搞理财就像在雷区跳华尔兹,音乐不停就得继续跳,但谁都不知道下一步会不会踩雷。”
或许我们真正该反思的是:当金融创新变成期限魔术,当流动性承诺沦为现代版皇帝的新衣,这场游戏中真的存在赢家吗?
(喝完最后一口冷掉的咖啡,我突然想起个细节:老友那天结账时,特意分了三次扫码支付——看来搞风控的人,连花钱都要避免期限错配。)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