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看到“国庆股市休市安排”的通知,我总忍不住想笑。这感觉就像看着一群成年人严肃地讨论如何给狂奔的野马套上缰绳——既荒诞又无奈。毕竟,资本市场从来不会真的“休息”,它只是换了个场地继续狂欢。
去年国庆前夜,我在陆家嘴某券商的屋顶酒吧偶遇一位私募老友。他晃着威士忌杯苦笑:“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假期越长,我们的焦虑越贵。”当时沪深300指数正在经历诡异的节前拉升,像极了一场精心编排的告别演出。交易所大门关闭的瞬间,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杠杆资金在暗流涌动,海外期货市场的每一点波动都在撕扯着持仓者的神经。
这让我想起个有趣的现象:A股休市期间,港股通关闭前的最后半小时总会出现诡异的放量。某些聪明钱正在玩时空穿越的游戏——借着两地交易时间差套利,把国庆长假变成72小时的精密计时赛。某次我亲眼见到某个游资大佬的助理带着三台卫星电话在普吉岛沙滩上踱步,海浪声混着恒生指数期货的报单声,魔幻得像个黑色幽默片。
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休市”这个概念。表面上市场按下暂停键,实则进入更复杂的多空博弈。去年国庆期间中概股遭遇的狙击战就是明证——当境内投资者还在享受蟹肥菊黄时,海外做空机构已经完成了对某新能源车企的合围。等到A股开市,留给我们的只剩下一地狼藉的K线和仓促的停牌公告。
更值得玩味的是监管层的微妙态度。他们既要用休市制度给市场降温,又得连夜出台政策对冲海外波动。就像个既要孩子野性成长又怕他摔跤的家长,这种矛盾在国庆期间被放大到极致。还记得2020年国庆后创业板注册制落地前的那个夜晚吗?整个金融圈都在熬夜等细则,那感觉堪比除夕守岁——只不过我们等的不是红包,是生存法则的改写。
有时候我觉得,国庆休市像极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隐喻:我们渴望与国际接轨,却又固执地保留着特色时间表;我们推崇市场决定论,却总在关键时刻伸出看得见的手。这种拉扯感造就了独特的节前效应——最后交易日的成交量总会背叛投资者的真实情绪,那些看似理性的调仓,多半掺杂着对未知休市期的过度补偿。
现在盯着即将到来的国庆日历,我反而更关心那些看不见的战场:离岸人民币汇率会不会又玩蹦极?美股科技板块的夜盘会不会带崩情绪?甚至该不该在休市前囤点比特币对冲?你看,当官方时间表按下暂停键,民间时钟反而转得更疯了。
所以别再说股市需要休息了,它只是换了个方式继续思考。真正需要假期的是我们——那些对着K线图患得患失的普通人。不如趁这七天好好想想,到底是我们掌控时间,还是时间在驯化我们?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