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盯着我的支付宝基金持仓冷笑:”你这买的是一篮子股票,还是买了一堆数字幻觉?” 我嘴硬说这是定投信仰,回家后却对着沪深300的K线图发了半小时呆——我们这些普通人,到底是在投资还是参加一场现代金融的集体催眠仪式?
说起来挺讽刺的。三年前我买的第一支指数基金,是因为看到楼下菜场大妈都在讨论创业板指。当时觉得这玩意儿比炒股省心,不用研究财报不用盯盘,就像把资金塞进自动驾驶汽车。但现在看着账户里绿油油的数字,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误解了”被动投资”的真正含义——被动的不只是策略,还有被宏观经济捏住命门的无力感。
有件事特别让我后背发凉。某天翻到基金持仓明细,发现重仓股里同时有光伏龙头和传统煤企。这就像婚礼现场新郎同时牵着新娘和前女友的手,美其名曰”行业分散”,实则暴露了指数编制的精神分裂。我们嘴上说着”长期主义”,身体却诚实地在矛盾赛道里左右横跳。
最近有个反直觉的发现:指数基金越普及,市场越像巨型羊群。当所有人都在用同样的智能定投工具,参照同样的估值百分位,甚至设置同样的止盈点,所谓的市场有效性反而变成集体行动的陷阱。就像国庆外滩观景平台,第一个踩脚的人能引发恐怖的连锁反应。
我越来越觉得,买指数基金本质上是在投资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你赌的不是某家公司能否研发出革命性产品,而是赌人类文明会不会突然倒退到以物易物的时代——毕竟只要证券交易所还在运转,打印机就能持续吐出代表财富的净值曲线。这种赌注比单押某只股票更宏大,也更令人不安。
现在每次定投扣款,我都当成在买一张参与经济游戏的入场券。它确实不是某支具体股票,但可能是更抽象的东西:一种关于社会运行机制的信任票,一份对抗随机性的微小努力,甚至带着点现代人特有的、用金融行为缓解存在焦虑的荒诞感。
所以回到老王的问题,我大概会这么回答:”我买的不是股票,是21世纪平民阶层的金融护身符——虽然不知道能不能辟邪,但至少能让我在酒桌上假装懂点投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