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十七分,手机屏幕的冷光刺痛了我的眼睛。朋友老陈的微信消息还停留在那句:”撑不住了,明天开盘强制平仓。”后面跟着三个破碎的表情。我盯着那个红色感叹号——不是发送失败,是他撤回了最后想说的话。
这已经是今年我亲眼见证的第七个融资盘爆仓案例。说来讽刺,我书架上那本黑天鹅的扉页还留着老陈的赠言:”愿我们永远做概率的朋友”。如今概率确实给了他一个拥抱,不过是死亡拥抱。
杠杆是会上瘾的甜蜜毒药
2015年股灾时,我在营业部见过一个中年男人跪在经理办公室哭求不要平仓。当时年轻的我嗤笑他赌徒心态,现在才懂那种绝望——当你把身家性命都押注在K线图上时,那已经不是数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灵魂典当给魔鬼的契约。
老陈曾经是风控专家,给银行设计过信贷模型。但当他自己的融资账户浮盈达到200%时,我亲眼看见他如何把止损线一调再调。”再涨5%就减仓”变成”突破前高就加码”,最后演变成”趋势不改坚决持有”。人性对风险的耐受度,简直像吸毒者的耐药性,需要不断加大剂量才能获得同等快感。
爆仓不是终点而是开始
最残酷的不是爆仓瞬间的数字归零,而是后续的连锁反应。上个月见老陈时,他苦笑着说现在每天要接三个电话:券商风控的例行提醒、妻子询问账户情况的”日常关怀”,还有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催款提示。他的苹果手表设置了两小时一次的股价提醒——不是为交易,是怕突然又暴跌时来不及跑路。
我认识的一个私募经理说得精辟:”融资盘爆仓像高空跳伞时主伞备用伞都故障,你还有几十秒时间欣赏大地扑面而来的美景。”这种黑色幽默背后,是经历过2015年千股跌停的人才懂的颤栗。
风控的本质是反人性
现在很多专家喜欢说”严格设置止损线”,这话正确得像天气预报说”下雨要打伞”。真正经历过极端行情的人都知道,当流动性枯竭时,你的止损单就像扔进黑洞的纸飞机,连个回声都听不见。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老陈爆仓前最后操作不是减仓,是把手机行情软件的K线周期从日线切换到5分钟线——他试图在更小的时间尺度里寻找希望。这就像溺水者连空气中的水蒸气都想抓住,人性对希望的执着,往往加速灭亡。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风险
有时候我觉得,整个金融体系对风险的理解都建立在沙滩上。VAR模型、压力测试、抵押率监控…所有这些精巧的工具,最终都敌不过深夜里那个盯着屏幕红绿变化不肯睡去的赌徒。
老陈最后那条撤回的消息,我猜大概是句道歉或是告别。但真正该道歉的不是他,而是这个制造幻觉的体系——它让普通人相信可以用杠杆撬动命运,却隐瞒了杠杆另一端连接的是绞刑架。
窗外的天色开始发灰,交易员们又要准备迎接新的交易日。我突然想起老陈说过最清醒的一句话:”在这个市场里,我们都在用一生学会区分什么是运气,什么是能力。”
可惜大多数人的毕业典礼,都开在了爆仓清算日。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