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关于“无用之美”的悖论
去年冬天,我在曼谷的Chatuchak周末市场闲逛时,被一个卖手工银饰的摊位吸引。摊主是个沉默的泰国老人,他的作品并不精致,甚至有些粗粝,但每一件都带着某种说不清的“生命力”。我问他:“这些饰品真的有人买吗?”他笑了笑,用蹩脚的英语回答:“People don’t buy jewelry, they buy stories.”
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
饰品行业是个奇特的领域——它贩卖的并非刚需,而是一种近乎奢侈的“情感消费”。人们买衣服是为了蔽体,买食物是为了生存,但买饰品?纯粹是为了“感觉”。这种“无用之美”恰恰是它的商业魅力所在。然而,这也意味着,如果你只把它当作一门生意,可能会输得很惨。
2. 市场观察:谁在买?为什么买?
(1)Z世代的“身份符号”焦虑
我曾在某社交平台做过一个小调查,问年轻人为什么愿意花几百块买一条小众设计师的项链。答案出奇一致:“不想撞款。”
这很有趣。在物质过剩的时代,饰品的价值已经从“装饰”演变为“身份标识”。Z世代尤其如此——他们愿意为独特性买单,甚至愿意接受更高的溢价。但讽刺的是,当某款小众饰品突然爆红,他们又会迅速抛弃它,寻找下一个“未被发现”的品牌。
(2)中年女性的“自我补偿”心理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是30-45岁的女性。她们可能已经过了追求潮流的年纪,但消费力更强,且往往把饰品视为“对自己的奖励”。我认识一位做珍珠饰品的创业者,她的客户大多是职场女性,购买动机通常是:“忙了一年,总得给自己一点美好的东西。”
这种心理很微妙——它既不是刚需,也不是冲动消费,而是一种长期积累的情感需求。
3. 创业陷阱:你以为的蓝海,可能是血海
很多人觉得饰品行业门槛低、利润高,是个完美的创业选择。但现实是,90%的新品牌会在第一年死掉。为什么?
(1)供应链的暗坑
我曾帮朋友考察过义乌的饰品供应链,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市面上80%的“原创设计”,其实只是同一批工厂模具的微调版。真正的原创成本极高,而一旦你的设计火了,第二天就会有仿品以1/3的价格出现在拼多多上。
(2)社交媒体的“流量幻觉”
“在小红书/Instagram上发几张照片就能爆单?”别天真了。现在的算法更倾向于扶持已经有资源的大玩家,素人品牌的自然流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除非你愿意砸钱投流,或者——像那个泰国老人一样——真的有故事可讲。
4. 破局思路:如何让“无用之美”变成“必买理由”?
(1)从“卖产品”到“卖情绪”
参考案例:美国品牌Mejuri,主打“轻奢日常珠宝”,它的成功不在于设计多惊艳,而是精准捕捉了现代女性“想要精致但不想太刻意”的心理。
(2)用“限时限量”制造稀缺感
日本品牌Agete的某些系列只生产100件,每件附带手写编号。这种策略虽然老套,但对追求独特的消费者依然有效。
(3)跨界讲好品牌故事
与其硬广轰炸,不如和艺术展、独立书店甚至咖啡店联名。比如,我曾见过一个银饰品牌和诗人合作,每件饰品配一首短诗——虽然有点矫情,但文艺青年很吃这套。
5. 最后一点忠告:别太“商业”,也别太“艺术”
饰品创业最难的平衡点在于:既要足够商业化才能存活,又要保持一定的艺术性才能吸引人。完全向市场妥协,你会沦为又一个义乌批发商;太过坚持自我,可能连房租都付不起。
或许,真正的解法是——像那个泰国老人一样,找到一群真正懂你故事的人,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群。毕竟,商业的本质是交换,而最好的交换,永远发生在两个共鸣的灵魂之间。
(完)
—
后记:写完这篇计划书,我突然想起自己买过的一条手链——它并不贵,但每次戴它,都会想起卖它的那个女孩说:“这是用回收的渔船零件做的。”你看,这就是饰品的魔力:它让金属有了记忆,让买卖变成了相遇。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