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大学城后街,空气中还飘着烧烤摊的油烟味。我蹲在”老王打印店”的台阶上,看着隔壁奶茶店的小老板——一个计算机系大三学生——正把”第二杯半价”的招牌收进店里。他的黑眼圈在路灯下泛着青,手指关节因为长期摇雪克杯显得有点粗大。”下个月房租涨500,”他冲我苦笑,”你说我这‘互联网+奶茶’的创业计划书,是不是该改成‘如何用三倍浓缩咖啡续命’?”
这大概就是大学城创业最真实的模样:一半是改变世界的热血,一半是计算水电费的Excel表格。
1. 创业孵化器里的”楚门秀”
几乎所有大学都热衷于搞创业大赛,路演厅里永远挤满拿着PPT的年轻人。评委们西装革履地提问:”你的商业模式如何颠覆行业?”台下某个团队正偷偷用手机查”商业计划书模板下载”。我见过最讽刺的一幕:某校创业之星领奖时,背景板印着”创新无畏”,而他获奖的项目是——帮教授代购进口试剂盒赚差价。
不是说这些活动毫无价值,但当”创业”变成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当路演评分标准里”PPT动画效果”占比超过”市场需求验证”,我们是不是在批量生产一种新型的学生干部?
2. 廉价劳动力与自我剥削的悖论
大学城咖啡馆的固定景观:角落里总有几个盯着笔记本电脑的年轻人,电脑贴着”XX科技创始人”的贴纸。走近看,他们可能在处理退单投诉、修改甲方第三十七版LOGO,或者给家里发”下个月生活费不用打了”的微信。
朋友小林的”文创工作室”接单帮人做短视频,报价是市场价的四分之一。”反正同学都这个价,”她转动着僵硬的颈椎,”老师说这是积累经验。”我突然意识到,所谓”大学生创业成本低”,本质上是用青春健康和时间价值在做贴现。更吊诡的是,当整个大学城形成这种低价内卷生态,最后压垮的往往是创业者自己。
3. 那些真正活下来的”野路子”
但总有例外。后街那家开了八年的麻辣烫,老板当年是美院雕塑系的。他的创业哲学很直白:”学生就想吃顿人均不超过15块的热乎饭。”现在他墙上挂着油腻的毕业证,锅里煮着年入百万的秘诀。
还有教超里那个总在修手机的学长。他从不参加创业比赛,但手机壳进货永远比官方店早半个月,还能给顾客的猫做表情包——这种精准的”地下商业嗅觉”,比任何商学院案例都生动。
4. 或许我们搞错了”失败”的定义
教务处总爱宣传某个校友的上市企业,却没人统计过多少创业项目死于大三期末考试周。但你说这些”失败者”真的输了吗?我认识个做校园外卖APP破产的师兄,现在某大厂当产品经理,他说:”当年被食堂阿姨举报无证经营时学会的危机公关,现在每天用得到。”
大学城创业最珍贵的或许根本不是那个结果,而是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提前体验了现实世界的重力加速度。当你为了省200块钱自己扛着货梯上七楼,当你发现”合伙人”拿着启动资金去买了双球鞋,这些比任何商科课程都深刻的”社会预习”,会在未来某个时刻突然显影。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听说奶茶店小哥把店转给了学弟,自己跑去大厂实习了。转让费里包含他研发的”熬夜续命特调”配方——看来有些创业,终究是种带着烟火气的成人礼。)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