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顶层酒会上,目睹一位管理百亿规模的基金经理端着香槟,对着一群投资人侃侃而谈:”我们不是在投资企业,是在押注中国未来的产业格局。”水晶吊灯的光晕落在他定制的西装肩头,俨然先知降临。三个月后,那支主打”硬科技”概念的基金净值跌去百分之四十,听说他现在改行做知识付费,课程名称是认知破局:重构你的财富思维。
股权投资的江湖里从来不缺这类黑色幽默。许多人把PE/VC看作点石成金的炼金术——仿佛只要把资金塞进某个神秘的黑箱,三年后就能孵化出独角兽。但真相往往是,那些鎏金的募资说明书里,藏着太多刻意模糊的叙事陷阱。
我见过最荒谬的案例,是某家专注”元宇宙地产”的基金。路演时PPT上满是数字孪生、NFT确权之类的术语,投资经理信誓旦旦说正在收购虚拟土地:”现实世界地产周期见顶,元宇亩每平米均价才相当于深圳湾的千分之一!”后来才知道,他们所谓的资产包,不过是某款濒临停服的游戏里的像素地块。当监管铁拳砸向虚拟货币时,投资者连像素都没能提现。
这行当最吊诡的悖论在于:真正顶尖的项目从来不需要挤破头募资。某家后来估值千亿的锂电池企业,早年找钱时被三十多家机构拒之门外,创始人甚至抵押过婚戒发工资。而当下无数基金扎堆抢购的,往往是包装精美的二次元社交平台或者智能猫砂盆——不是说这些没价值,但当所有资本都在追逐同样的故事时,泡沫的破灭从来只是时间问题。
某种程度上,股权基金行业正在经历话语体系的异化。原本需要深耕细作的产业研判,被简化成”大赛道、高天花板、颠覆性模式”的万能话术包。某个从投行转型GP的朋友私下吐槽:”现在做尽调不如学点编剧技巧,投资人更愿意为好故事买单。”他上周刚否决了个农业无人机项目,理由让人啼笑皆非:”商业模式太实诚,缺乏想象空间。”
比起追逐风口,我更偏爱那些有”执念”的基金管理人。比如某支专注精密仪器的基金,合伙人原是中科院研究员,尽调时能抱着光谱仪零件聊整夜。他们投的某家传感器企业,三年没融新一轮,却默默啃下航天级陀螺仪的技术壁垒。这种项目从不说”重构生态”之类的漂亮话,但财报里研发费用占比永远超过20%。
有时候觉得,这个行业需要更多”反直觉”的勇气。当所有人涌向AI大模型时,有支小众基金却在投资传统纺织业的数字化改造——用机器视觉检测布匹瑕疵的准确率已达99.97%,某国际快时尚品牌一口气签了五年订单。这种避开聚光灯的狩猎,反而更容易捕获真实的超额收益。
说到底,股权投资的本质或许是对抗群体性狂热的行为艺术。当路演会场里的香槟气泡升腾而起时,真正值得下注的,永远是那些愿意拆解发动机的研究癖,而不是编织神话的布道者。毕竟在这个行业,最后能带着真金白银退场的,从来不是最会讲故事的人,而是最懂何时该关掉PPT的人。
下次再听到有人用”时代机遇””范式转移”之类的宏大词汇时,或许该问问:您说的这个未来,它到底要不要兑现利润?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