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FA的朋友喝酒,他讲了个让我后背发凉的故事:某家连年亏损的生物科技公司,靠着”抗癌新药研发中”的PPT,三年内通过原始股募了七轮资,最后一轮估值竟比首轮涨了40倍。讽刺的是,他们的实验室连小白鼠都没养过几只。
这让我想起2018年在陆家嘴咖啡厅的遭遇。某个自称某新能源车企”战略股东”的中年人,用沾着奶泡的嘴唇向我描绘着上市后财富自由的蓝图——而这家公司去年刚被证监会列入失信名单。
原始股投资的魔幻现实主义在于,它把概率游戏包装成认知博弈。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能成为那个提前押中阿里巴巴的孙正义,却选择性忽略孙正义投100个项目才出一个巨头的残酷事实。更吊诡的是,真正值得投资的原始股根本不会流落到普通人的饭局谈话中——红杉、高瓴们的尽调团队早就带着激光扫描仪式的审查能力堵死了所有漏洞。
我观察到一个残忍的悖论:越是把”内部关系””特殊渠道”挂在嘴边的项目,越是接近庞氏骗局的变种。某位做过跨境资本运作的投行朋友私下说,现在某些原始股推销的话术剧本,和十年前卖澳洲铁矿的骗局用的是同一套心理操控模板:先制造信息壁垒,再构建身份认同,最后用排他性诱惑完成收割。
当然也有例外。我认识某位半导体工程师确实通过员工持股实现了资产跃迁,但前提是他每天亲眼看着公司的光刻机量产7纳米芯片,而不是在酒桌上听董事长描绘技术蓝图。这种基于第一性认知的原始股投资,本质上是用专业洞察兑换信息差价,和那些听着微信群语音就转账的行为完全是两个维度。
最令人不安的是当下涌现的”元宇宙原始股”狂欢。某个连实体办公室都没有的项目,靠着收购空壳公司获得新三板基础层挂牌资格,就敢给投资人画千倍回报的饼。这让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温州的”抬会”风波,只不过当年的煤油灯换成了NFT白皮书,民间借贷合同升级成了区块链智能合约。
或许我们应该回归最朴素的逻辑:当某个投资机会需要动用”校友情谊””老乡关系”甚至”婚恋中介推荐”来促成时,它大概率已经在专业机构那里经历了十八轮淘汰。真正优质的原始股权,从来都是戴着镣铐在精英圈层里跳舞的稀缺资源,怎么可能像超市促销券一样塞进普通人的门缝?
下次再有人用”原始股”撩拨你的财富焦虑时,不妨反问一句:您这个项目,是沈南鹏看不透还是张磊投不起?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