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有个朋友——姑且叫他老张吧——兴冲冲地告诉我,他准备把全部积蓄投进一个”稳赚不赔”的新能源项目。项目方声称有政府背书,年化收益20%起,还带我去看了他们豪华的办公楼和一堆我看不懂的专利证书。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但又说不出具体哪里有问题。三个月后,那个所谓的”新能源巨头”人间蒸发,老张的30万血汗钱打了水漂。
这种事情每天都在上演。从P2P暴雷到区块链骗局,从虚假加盟到传销陷阱,我们似乎永远在被各种精心包装的”大决策”收割。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总是上当?更关键的是,被骗之后该怎么办?
第一步:承认自己被骗
这可能是最难的一步。我们的大脑有个诡异的保护机制——宁可相信自己是运气不好,也不愿承认被当傻子耍了。我见过有人明知项目是骗局,还不断追加投资,就因为不甘心认输。这种心理在行为经济学里叫”沉没成本谬误”,但说白了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有个残酷的真相: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90%的”风口”都是屠宰场。去年火的是元宇宙,今年炒的是AI,明年说不定就该轮到量子养生了。骗子们永远比普通人更懂包装趋势,他们甚至专门研究过《影响力》里的说服原理。
第二步:立即止损
发现被骗的瞬间,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我要把钱要回来”。但经验告诉我,这时候最该做的是立即切断所有联系——停止追加投资,拒绝”再转5万就能解冻账户”的鬼话,拉黑所有相关联系人。
我认识一个做经侦的朋友说过,受害者往往在意识到被骗后,还会被骗子二次收割。对方会冒充律师、黑客甚至反诈中心,声称能帮你追回损失,前提是支付”手续费”。这就像被吸血鬼咬了脖子,对方还问你借止血带。
第三步:保留证据
别急着删聊天记录和转账凭证。去年有起虚拟货币诈骗案,受害者就是因为一气之下删了Telegram群聊,导致关键证据丢失。现在手机都有云备份功能,把一切截图、录屏、合同都存好,最好用不同设备多重备份。
有个细节很多人忽略:记得记录时间线。什么时候接触的项目?哪天下单?哪天发现异常?人类记忆靠不住,我见过有人连自己被骗的具体金额都记混了。
第四步:选择维权路径
这里要泼盆冷水——追回损失的概率可能比你想象的低。根据最高法数据,2022年非法集资类案件资金返还率平均不到15%。但这不是放弃的理由,关键是要选对战场:
– 金额小的(比如几千块):走平台投诉(如果是通过淘宝/微信等渠道)、发社交媒体曝光,有时候舆论压力比法律程序更快
– 金额大的(5万以上):立即报警,坚持要求立案。别信”立不了案”的说辞,2020年公安部就明确要求对诈骗案件”应立尽立”
– 涉及人数多的:尽快联系其他受害者,但小心二次诈骗。建议用企业微信或钉钉建群,这些平台需要实名认证
有个灰色建议:如果对方是正规公司(而不仅是皮包公司),可以考虑找专业讨债团队。他们有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手段,成功率反而比走司法程序高。当然,这属于以毒攻毒,风险自担。
第五步:心理重建
金融诈骗带来的不仅是金钱损失。我采访过二十多个受害者,几乎所有人都经历了三个阶段:自我怀疑→愤怒→抑郁。有人因此离婚,有人丢了工作,最极端的甚至选择自杀。
这时候需要明白:被骗不证明你蠢。美国FBI数据显示,医生、律师、教授这些高学历人群反而是金融诈骗的重灾区。聪明人更容易上当,因为他们过度自信,总觉得自己能识破骗局。
建议做三件事:
1. 把经历写下来(就像我现在做的),写作能梳理情绪
2. 重新掌控生活,从坚持记账或健身这类小事开始
3. 适当告诉亲友——隐瞒只会加重心理负担
最后说点得罪人的话
我们生活在一个系统性制造认知偏差的时代。短视频把世界简化成非黑即白,算法不断强化我们的偏见,所谓的”专家”多半是带货的演员。在这种环境下,被骗几乎是一种必然。
但换个角度想,每个骗局都是最昂贵也最有效的商业课程。老张后来去做了反诈志愿者,他说现在能一眼看穿朋友圈微商的流水线话术。这种能力,商学院可教不会。
所以,如果你正在经历这种糟心事,记住两句话:
1. 这不是终点,而是你开始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起点
2. 骗子能偷走你的钱,但偷不走你重新来过的勇气
(完)
—
后记:写这篇文章时,新闻爆出某知名财经大V涉嫌割韭菜。你看,就连教人防骗的,都可能是个骗子。这大概就是我们时代的黑色幽默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