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凑过来:“你说现在买什么债券基金好?听说最近行情不错…”我抿了口酒,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咖啡厅遇到的场景。
那天隔壁桌坐着个西装革履的基金经理,正对着客户滔滔不绝:“我们的信用债组合年化4.8%,最大回撤…”话没说完手机响了,接完电话他整张脸都垮了——后来才知道,他重仓的某地产债当天暴跌40%。这个画面像根刺似的扎在我心里:原来那些光鲜的收益率数字,背后都藏着没说出口的潜台词。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90%的债券基金推荐都在玩文字游戏。去年某明星基金打着“高等级信用债”旗号,结果持仓里塞满了城投债。我不是说城投债不好,但你把麻辣烫包装成佛跳墙卖,这就有点欺负老百姓不懂行了。
最近让我睡不着觉的是个反直觉的现象:很多投资者疯狂追逐短期业绩冠军,却不知道债券基金最怕的就是“冠军魔咒”。就像2016年那支风光无限的可转债基金,第二年就被流动性危机按在地上摩擦——规模扩张太快,策略容量却跟不上了。这行当里,慢有时候反而是最快的捷径。
我自己的血泪史可能更有说服力。2020年我迷信某基金公司的品牌效应,结果他们家的利率债基金连续踩雷。后来才想明白,债券投资真正考验的是信评团队的刀工——不是看他们能赚多少,而是看他们能躲过多少暗礁。现在选基金,我第一件事就是翻持仓里的“垃圾债比例”,虽然这数据得像侦探一样从定期报告里挖。
最近国债收益率跌得亲妈都不认识,很多小白开始焦虑“要不要追”。要我说,债券投资最忌讳的就是凑热闹。还记得2022年11月那波赎回潮吗?当时恐慌性抛售的那些人,现在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债券这东西,有时候得像老中医号脉,得感受整个利率周期的脉搏跳动。
如果你非要我现在给建议…(放下酒杯)或许可以看看那些规模适中、基金经理自购的产品?上周注意到有支冷门基金,持仓里全是政策性金融债,虽然平时不声不响,但连续七年正收益。这种基金就像老式机械表,外表朴实却走得精准。
当然,我说的可能全错。投资这件事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就像老王最后嘟囔的那句:“理了半天财,发现最保值的还是冰箱里那瓶茅台。”——某种程度上,这话比很多基金经理的年报都值得品味。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