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金饭碗,还端得稳吗?
前几天路过中国银行网点,看到玻璃门上贴着的招聘海报,红底金字的“聘”字格外醒目。我不由得停下脚步,想起十年前表姐挤破头想进中行的往事。
那时候,金融行业可是香饽饽。表姐准备了整整三个月,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和仪态,就为了面试时能给考官留下好印象。她说进银行就像拿到了人生保险单——稳定、体面、福利好,最重要的是“说出去有面子”。
但今时不同往日了。
我有个95后的侄女,去年毕业于某985金融系,家里人都盼着她能进银行系统。没想到这丫头直接拒绝了中行的面试邀请,跑去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做风控。问她原因,她说得直白:“银行?太像养老院了。每天重复同样的流程,晋升看资历不看能力,我才不想二十岁就过上退休生活。”
这话虽然偏激,却道出了当下年轻人对银行业的真实看法。某种程度上,银行的金字招牌正在褪色——不是因为它不好了,而是因为这个时代给了年轻人更多选择。
另一方面,银行业自身也在经历深刻变革。去年我去办业务时就发现,大厅里智能柜员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人工窗口。中行最新财报显示,其数字化业务占比已经超过传统业务。这让我不禁怀疑:银行大规模招聘的背后,是不是也在为转型储备人才?
我的朋友老李在中行做了十年信贷经理,他说现在银行招聘的门槛其实更高了。“以前看重的是形象和稳定性,现在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要懂金融,又要会科技,最好还能搞营销。”他苦笑着说自己都在学Python,“生怕被年轻人比下去”。
最让我感慨的是,银行业正在从“稳定”转向“变革”。中行最近发布的招聘岗位里,出现了“数字人民币产品经理”、“区块链应用工程师”这些听起来很科技公司的职位。也许,银行这个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正在悄悄变成需要不断学习的“金饭碗”。
说到底,银行的吸引力从来不只是薪资待遇,更是一种对职业安全感的承诺。但这种安全感正在重新定义——不再是几十年不变的稳定,而是在变革中保持竞争力的能力。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该不该应聘中行,我的回答可能是:如果你追求的是朝九晚五的安稳,这里可能不再适合你;但如果你愿意拥抱变化,在传统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碰撞中寻找机会,这里或许是个不错的起点。
毕竟,能在变革的浪潮中站稳脚跟的,永远都是那些敢于重新定义“稳定”的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