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问我:”你说现在这行情,还有哪家私募敢把办公室藏在胡同里,墙上还挂着星际穿越的海报?”我抿了口二锅头,突然想起三年前在五道口那家咖啡馆的偶遇。
那天我正为净值回撤焦头烂额,邻座两个穿着休闲夹克的中年人却在讨论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与资产配置的相似性。”真正的风险不是波动,而是维度坍塌”,这句话让我差点打翻手里的拿铁。后来才知道,其中那位把特斯拉模型拆了重装的投资经理,正是明河的合伙人之一。
在量化洪流中做”手工匠人”
当整个行业都在比拼算法迭代速度时,明河却保持着每季度只调仓1.2次的龟速。他们的研究员至今还在用十年前买的Moleskine笔记本手绘产业链图谱——这事儿我亲眼见过,去年在深圳湾论坛的休息区,张化桥的演讲刚结束,明河的研究总监就从西装内袋掏出本子开始画光伏产业链的熵增曲线。
这种反效率主义背后藏着个尖锐观点:当市场所有人都在用显微镜找细胞裂变时,真正的机会反而藏在肉眼可见的宏观褶皱里。就像他们去年重仓某传统造纸企业时写的尽调报告,开头居然是天工开物里关于竹纸制作的段落注释。
风险控制的”迂腐美学”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他们的风控仪式。每个新项目过会前,必须组织全员观看不同版本的银河铁道之夜动画片——不是走过场,是真要写观后感讨论宫泽贤治的宇宙观与头寸管理哲学。这种看似行为艺术的设定,实际在训练一种稀缺能力:在绝对浪漫主义与绝对理性之间保持悬停。
记得有次路演时他们举了个反例:某热门AI概念股的技术路线图,像极了科幻小说里注定失败的”二向箔计划”。结果三个月后那家公司果然被证实核心技术参数造假。这种判断未必来自数据挖掘,倒更像是种长期浸泡在跨维度思考中养成的直觉。
在确定性中豢养不确定性
明河的晨会制度堪称行为艺术:周一讨论周易变爻与市场情绪周期,周三分析最新航天器轨道数据与大宗商品物流的关系。有次他们甚至请来中科院天文台的研究员,给交易员讲解脉冲星计时阵列如何帮助理解市场脉冲——这事儿听起来玄乎,但那年他们提前两个月预判到稀土板块的异动,依据竟然是射电望远镜观测到的太阳耀斑活动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最大好处,是避免了当下主流机构容易陷入的”过度拟合陷阱”。当别人用机器学习预测财报时,他们却在研究企业官网字体变更背后的战略转向征兆——别说,去年还真靠这个躲过了某消费巨头的财务雷区。
尾声:投资界的”暗物质探索者”
或许明河真正值得玩味的,不是他们年化23%的收益(当然这很惊艳),而是那种把投资变成认知实验的勇气。在这个恨不得把巴菲特语录纹在脸上的行业,他们却坚持认为银河系漫游指南比证券分析更重要。
离开咖啡馆时我回头看了眼,那两个投资人正在窗边比划着某种天体运行轨迹。玻璃上的倒影里,纳斯达克的行情屏与傍晚的银河意外重叠——或许这就是明河给我的终极启示:真正的投资智慧,永远存在于跨维度的视角缝合之中。
(后记:写完这篇突然想起,明河办公室那幅星际穿越海报下方有行小字:”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这或许就是他们对这个量化时代的终极回应。)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