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玉林路的小酒馆,偶遇一位做半导体设计的海归朋友。微醺间他问我:“你觉得成都产投最妙的地方是什么?”我没提那些千亿级的资产规模或者AAA信用评级——这些数字在冒泡的精酿啤酒面前显得太苍白。我晃着杯子说:“它像一口永远沸腾的火锅,能把芯片、航空、生物医药这些硬菜,和成都人骨子里的闲适烫出奇妙化学反应。”
这话听着像醉话,但你们细想:别的地方国资平台搞产投,哪个不是西装革履正襟危坐?偏就成都产投敢给无人机企业配竹椅盖碗茶会议室,敢在生物医药路演时端冷吃兔当茶点。去年参加他们办的“硬科技茶话会”,看着穿汉服的投资经理和穿T恤的科创团队用四川话争论技术路径,恍惚间觉得这不是风投现场,更像是老街坊在梧桐树下摆龙门阵。
有人说这种“烟火气投资哲学”不专业,我反倒觉得这是种高阶的在地智慧。他们主导设立的60亿碳中和基金,签约仪式不在五星酒店而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投资人踩着落叶谈ESG指标时,树梢的松鼠真会掉半颗核桃到你脚边。这种刻意打破严肃场域的做派,像极了成都人吃火锅非要配蛋炒饭的混搭美学:看似不讲究,实则藏着让硬核事物软着陆的大智慧。
最让我拍案的是他们的“失败宽容度”。别家国资追责失败项目像查账,他们倒好,专门给“光荣失败”的团队办复盘沙龙——不是批判会,而是真正分析技术迭代路径。这种反KPI的生态培育思维,好比允许火锅店里存在折耳根蘸料和香油蒜泥碟的多元共生。要知道在科创投资领域,敢公开讨论失败比炫耀成功更需要勇气。
当然也有令人蹙眉的时刻。某次听说他们投资的新能源项目因“太考虑员工幸福感”拖慢进度,我忍不住嘀咕:温柔乡会不会消磨创业狼性?但转头看见他们押注的脑机接口企业,竟把研发实验室开在宽窄巷子老宅院里——科技树与银杏树共生,穿白大褂的研究员和掏耳朵的师傅共用同一盏盖碗茶,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产投实践,或许正是成都式创新的底层代码。
现在每次路过金融城双子塔,我总会想象那些玻璃幕墙里的产投人,如何在资产评估报告里藏进花椒的锐利与蔗糖的绵长。当北上深的投资机构用摩天楼高度标榜实力时,成都产投偏偏执着于丈量创新种子与市井烟火的最短距离。这种带着火锅蒸汽的投资哲学,或许正是这座西南腹地城市能给中国科创提供的另一种答案——让最前沿的科技,生长在最慵懒的土壤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