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北京望京的一家咖啡馆里遇见了一位连续创业者。他搅动着半凉的拿铁,突然苦笑着说:“你知道吗?现在的融资就像在Tinder上刷约会——每个人都在夸大其词,精心修饰,就为了那十分钟的匹配机会。”这句话像根针,刺破了我对创业融资的所有浪漫想象。
融资的本质是贩卖幻觉
我们总被告知要准备完美的BP、亮眼的MVP、性感的数据。但真相是,你在贩卖的从来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一个让人愿意为之买单的幻觉。投资人们嘴上说着看重商业模式,实际上却在为“这个创始人能不能让我晚上睡得着觉”买单。
我曾见过一个做SaaS的团队,把日活用户数从2000包装成“近万”,把三个月复购率说成“行业领先的留存表现”。令人沮丧的是,这种文字游戏反而让他们顺利拿到了TS。有时候我在想,融资这场游戏里,诚实到底是不是最容易被利用的弱点。
人脉网络的黑暗面
所有人都说“要多参加创投活动积累人脉”。但没人告诉你,那些交换名片后的寒暄,90%都是无效社交。最讽刺的是,真正有价值的介绍往往发生在高尔夫球场或威士忌吧里——那些女性创始人和寒门创业者通常被排除在外的场合。
我记得有个做教育项目的90后女生,产品数据相当漂亮,却连续被8家机构以“模式不够性感”拒绝。后来意外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某个大佬的侄子在做一个同类项目。这个圈子有时候小得令人窒息。
估值游戏的荒谬性
我们对估值有种病态的执着,好像融资金额后面跟着的零是个人价值的刻度尺。但过早追求高估值,往往等于给自己挖坑。我偏爱那些敢于接受合理估值的创始人——他们明白拿钱是为了活着打仗,而不是为了在新闻稿里吹牛。
有个反直觉的观点:有时候拿天使轮比拿A轮更难。因为天使投资人赌的是你这个人,而机构至少还会看些数据支撑。这就能解释为什么那么多好项目死在了种子期——不是想法不行,是创始人还没学会表演“值得投资的人格”。
融资后的幻灭才刚开始
最残酷的真相是:拿到钱只是痛苦的开始。我见过太多团队在融资后反而迷失了方向,为了迎合投资人强行调整赛道,最后死在莫名其妙的扩张路上。融资成功那天的香槟,喝起来常常像是庆功酒和断头酒的混合体。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融资的本质——它不该是创业的终极目标,而只是工具箱里的一把扳手。用得好能拧紧松动的螺栓,用不好可能会把整个机器拆散架。
(写完这些突然觉得,或许创业最该融的“资”不是钱,而是面对荒诞还能保持清醒的勇气。你说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