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凌晨三点的创业咖啡厅
上周三凌晨三点,我鬼使神差地走进学校创业园的24小时咖啡厅。眼前的场景让我恍惚——二十几个挂着黑眼圈的年轻人,电脑屏幕蓝光映着他们疲惫的脸,墙上贴满”改变世界”的标语。最讽刺的是,他们正在做的项目:三个校园二手交易平台,五个智能打卡系统,还有七个不同版本的”大学生知识付费社区”。
这让我想起大二时参加的创业比赛。评委老师看着第8个”校园跑腿”项目时,突然叹了口气:”孩子们,你们是在创业,还是在集体行为艺术?”
(二)创新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学生创业变成了某种行为范式。就像我那个执着于做”校园版小红书”的室友说的:”投资人喜欢这个赛道,学校鼓励这个方向,往届获奖项目都是这个模板…”
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越是强调创新,结果越是同质化。去年某高校创业大赛,38个参赛项目里有29个带着”互联网+”前缀,其中16个直接复制了前年的获奖案例。这让我想起生物课上学到的”趋同进化”——在相同的环境压力下,不同的物种最终会长得越来越像。
(三)当生存逻辑碾压创新逻辑
有个残酷的事实可能很多人不愿意承认:大部分所谓的大学生创业,本质上是用创新包装的生存游戏。保研加分、综测评分、简历镀金…这些现实考量往往比真正的商业价值更具驱动力。
我认识个学长,他的”智能垃圾分类”项目拿了省级金奖。有次喝酒他吐真言:”知道吗?我们那个识别算法根本不准,比赛时提前给评委的手机装了定制版APP…”说着突然激动起来,”但你要是不这么玩,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四)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失败”
在这股创业热潮中,最缺失的反而是对”失败”的正当性讨论。所有路演PPT都必须画出一条45度向上的增长曲线,每个团队都要宣称”预计三年上市”。但真实世界的创新哪是这样的?
记得硅谷有句名言:”Fail fast, fail often”,但在我们的创业教育里,失败成了不可言说的禁忌。去年有组同学做了个注定亏本的公益项目,反而被老师批评”商业意识薄弱”。这种价值导向下,那些真正具有颠覆性的想法,往往在萌芽期就被自我审查掉了。
(五)给理想主义留个逃生舱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觉得我在否定大学生创业。恰恰相反——正因为见过太多”假创业”,我才更珍惜那些笨拙的真实。
比如美院那几个做传统木雕数字化的小伙子,花了半年时间就为还原一种即将失传的榫卯工艺;或者文学院女生做的方言保护APP,上线三个月才47个用户。这些项目可能永远拿不到投资,但当你看到他们眼里那簇火苗,就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创业精神。
在这个全民创业的时代,或许最叛逆的创新就是——允许自己不按剧本演出。毕竟,二十岁最珍贵的资本不是商业计划书,而是那份可以理直气壮失败的少年心气。
(后记)
写完这篇文章,我又去了那家创业咖啡厅。这次注意到角落里有组学生正在激烈争论,白板上写着:”如果注定失败,还要不要做?”我悄悄给他们点了杯咖啡。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是最好的创业教育。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