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化3.5%?还不如存定期呢!”朋友搅动着拿铁,嘴角带着金融圈老炮特有的嘲讽,”现在这帮人把债券包装得跟保险柜似的,但2008年雷曼兄弟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我抿了口美式,突然想起三舅去年买的某知名理财子公司产品——说是”稳健型债券组合”,结果到期时收益率还跑不赢通胀。最讽刺的是,说明书上那个醒目的”低风险”标识,像极了超市里贴着”有机”标签的普通蔬菜。
债券理财的安全性问题,本质上是个认知陷阱。我们总下意识地把”债券”和”安全”划等号,就像认为穿白大褂的必定是医生。但现实是,去年某省城投债技术性违约时,那些号称”绝对稳健”的理财产品净值曲线,跌得比A股某些题材股还刺激。
有个反直觉的观察:债券市场最危险的时刻,恰恰是所有人都觉得它万无一失的时候。这就像2015年股灾前,配资客们都觉得证监会不会真动手拆杠杆。现在理财经理们挂在嘴边的”资金池运作”、”信用筛选机制”,听着是不是特别像当年P2P平台吹嘘的”第三方托管”?
我整理数据时发现个有趣现象:2022年那波债市调整,受伤最重的不是激进的散户,反而是那些自诩保守的银行理财客户——他们真心实意地相信”R2风险等级=本金无忧”,结果净值回撤时哭得最凶。这种认知偏差,某种程度上比市场风险本身更可怕。
最近地方债问题浮出水面,让我想起格雷厄姆那句名言:”回报率数字会骗人,但现金流不会。”现在很多城投债靠着发新还旧续命,像极了当年美国的次级贷款包装游戏——用期限错配和杠杆操作制造虚假流动性,最后买单的永远是最后一棒投资者。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债券理财。上周还帮母亲配置了小部分利率债基金,但前提是跟她反复强调:这钱可能要放三年以上,期间看到净值波动别半夜给我打电话。说到底,任何金融产品的安全性,都不如投资者自己的认知来得可靠。
结尾想说个扎心的事实:真正理解债券定价模型的人,反而最不敢轻易承诺”保本”。那些把”绝对安全”挂嘴边营销的,大概率连久期和凸性都算不明白。在这个魔幻的理财市场里,有时候最大的风险不是信用违约,而是我们对自己盲目自信的错觉。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该去查看下自己持有的某只政金债指数基金净值了——看,这就是人性有趣的矛盾)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