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王斌是在2015年那轮疯牛崩盘后的券商营业部门口。他蹲在台阶上抽烟,西装皱得像块抹布,领带松垮地挂着,眼神却亮得吓人——那种输光所有筹码却突然参透规则的人才有的光。
“知道为什么韭菜永远割不完吗?”他吐着烟圈对我说,”不是因为人性贪婪,而是因为大多数人连赌桌的木质纹理都没摸清,就急着押注身家性命。”这话当时听着像败犬的哀鸣,直到三年后看见他开着保时捷出现在陆家嘴金融沙龙,我才意识到那是个预言。
一、反直觉的生存法则
王斌最让我头皮发麻的观点是:”K线图是庄家画的漫画书,基本面报告是机构写的童话故事。”去年喝威士忌时他指着茅台月线图说:”你看这个双头顶部像不像米老鼠耳朵?但真正有趣的不是形状,是为什么成千上万的基金经理愿意对着卡通图案磕头。”
他独创的”逆情绪杠杆”理论堪称邪典:当全网大V开始用”黄金坑”形容暴跌,就该把杠杆加到150%;当券商首席集体朗诵”长牛可期”,得立刻把融资盘砍到负值。今年四月新能源板块崩盘时,这个疯子居然抵押房产加仓光伏——结果次月政策反转,单周盈利抵得过普通散户十年收益。
二、撕裂认知的真相碎片
有次深夜复盘时他突然冷笑:”知道为什么巴菲特永远唱多美国?不是信仰,是因为他的保单浮存金必须找地方趴着。A股玩家学价值投资就像少林和尚学吸血鬼魔法——经书都是真的,但念经的人活在平行宇宙。”
最诛心的是他对调研的解读:”你去上市公司参观流水线,董事长亲自演示智能机器人,但没人告诉你这些机器三个月前还在隔壁厂区拍宣传片。”他坚持用卫星图跟踪厂区货车流量,用外卖APP监测员工餐数量,”比起CFO的PPT,食堂大妈打菜的手抖频率更接近真相”。
三、血泊里长出的哲学
2018年贸易战爆发的那个凌晨,他给我发来段语音:”听见了吗?这是宏观叙事撕裂散户肋骨的声音。”后来才知道他当时满仓股指空单,但更震撼的是他平仓后立即反手做多芯片股:”恐慌是最好用的筛子,能把真正的好公司筛出来让人捡便宜。”
最近他沉迷研究抖音炒股主播的语速变化:”当’家人们冲啊’的语速超过每分钟320字,通常意味着庄家付费推广到了最后冲刺阶段。”这种荒诞的洞察力背后,是种让人脊背发凉的清醒:市场从来不是经济学模型,而是群体心理的尸检报告。
尾章
上周在王斌的江景公寓里,他指着黄浦江对岸的霓虹灯牌突然说:”你看那些光鲜的LOGO像不像墓志铭?每个都在埋葬某种天真。”落地窗倒影里,K线图在他瞳孔里流动成一条星河。
这个永远满身争议的男人,或许根本不是股神,只是个把交易日志写成存在主义小说的赌徒。但当他捻灭雪茄说”在A股生存需要的不是智慧,是面对自己丑陋的勇气”时,我忽然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只是资本叙事里的一个标点符号。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第二天,创业板暴跌5.7%,王斌发来微信:”记得提醒读者,所有洞见都有保质期,包括这一条。”)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