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篇:创业,一场华丽的冒险还是自找的麻烦?
去年冬天,我在母校的创业分享会上遇到一个学弟。他两眼放光地告诉我,他要在校园里做一个“共享自习室”项目——“就像共享单车一样,扫码付费,按小时计费!” 我问他:“你算过成本吗?考虑过寒暑假的空置率吗?学校会不会突然出台新规定?” 他的笑容僵了一下,然后说:“先干起来再说,船到桥头自然直。”
三个月后,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创业失败,转让自习室桌椅,九成新。”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个问题:大学生创业,到底是时代赋予的机遇,还是一场精心包装的陷阱?
二、创业热:是风口,还是泡沫?
不可否认,现在的大学生比我们当年更敢想敢干。政府鼓励“双创”,学校开设创业课程,媒体热衷于报道“00后CEO融资千万”的神话。但问题是——这些光环背后,有多少是幸存者偏差?
我见过太多大学生创业项目,一开始激情满满,三个月后销声匿迹。原因无非几种:
1. “伪需求”泛滥——比如“校园二手教材平台”,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是:90%的学生宁愿在微信群甩一句“谁要这本书?免费送!”
2. 低估执行难度——你以为做个APP就是找个外包团队?不,你还得懂UI设计、服务器运维、用户增长,甚至还得应付苹果商店的审核规则。
3. 团队内耗——三个合伙人,一个想赚钱,一个想刷简历,一个只想“体验创业”,最后不欢而散。
所以,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别急着“改变世界”,先想想“谁会为你的产品买单?”
三、创业的正确姿势:从“小”开始
很多人一提到创业,就想着融资、上市、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但现实是,90%的成功创业,都是从解决一个小问题开始的。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女生,发现学校打印店排队太长,于是买了台二手打印机,在宿舍提供“紧急打印服务”,收费比打印店贵1元,但承诺10分钟内送达。半年后,她雇了三个同学帮忙,月利润稳定在5000+。
这种模式叫“精益创业”——低成本试错,快速迭代。大学生创业最忌讳的就是一上来就All in,最后发现市场根本不买账。
四、资源整合: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很多人觉得创业就是单打独斗,但其实,最聪明的创业者都是“资源掠夺者”。
– 学校资源:很多高校有创业孵化器,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导师指导,甚至种子资金。
– 政策红利:各地政府针对大学生创业有税收减免、补贴政策,别等到倒闭了才知道。
– 人脉杠杆:你的学长可能是某公司高管,你的导师可能认识投资人,关键是你得主动开口。
我曾见过一个团队,靠教授的一封推荐信,直接拿到了本地企业的第一笔订单。所以,别害羞,该“蹭”的资源一定要蹭。
五、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白失败”
创业失败很正常,但失败后一定要复盘:
– 是产品不行?还是市场没找准?
– 是团队管理出了问题?还是现金流断了?
我那个做共享自习室的学弟,后来去了一家创业公司做运营,老板问他:“你从上次创业中学到了什么?” 他说:“我学会了算账。” 老板当场录用了他。
所以,即使创业失败,也要让它成为你简历上的加分项。
六、最后的忠告:别为了创业而创业
现在很多大学生创业,不是因为发现了商机,而是因为:
– “别人都在创业,我不创显得很落伍。”
– “不想找工作,创业听起来很酷。”
– “听说创业能融资,财富自由。”
但真正的创业者,往往是“被问题逼到不得不做”,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
所以,如果你还没想清楚,不妨先去找份实习,积累行业经验。创业不是人生的必选项,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是。
—
结语:
创业就像学游泳,你可以读一百本游泳入门,但最终还是要跳进水里。不同的是——聪明的创业者会先在浅水区试试水温,而不是一上来就挑战深海。
你呢?准备好跳了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