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在陆家嘴的星巴克偶遇了一位前汇添富的基金经理。他穿着皱巴巴的西装,正对着笔记本电脑上的K线图发呆——这场景莫名让我想起十年前在同一个位置,看到另一位基金经理意气风发地谈论”价值投资新纪元”时的模样。
说实话,我始终觉得公募基金经理是这个时代最分裂的职业。一方面他们要扮演”专业投资人”的角色,在季报里写着”聚焦优质赛道、深挖阿尔法”之类的行话;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成为”流量明星”,在直播里陪着笑脸回答”现在该买什么基金”这种问题。汇添富的某位明星经理去年在路演时说过一句让我后背发凉的话:”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菜市场卖理财产品的摊贩,唯一的区别是我不需要亲自吆喝。”
这行最吊诡的地方在于,真正优秀的基金经理往往最不适合当基金经理。我认识的一个汇添富老将,能对着上市公司财报研究到凌晨三点,却在面对摄像头时紧张得手抖。而某些业绩平平的同事,反而因为擅长在社交媒体上讲段子,管理规模轻松突破百亿。这种错位让我常常怀疑,我们到底是在选拔投资专家,还是在选秀综艺节目里挑偶像?
更讽刺的是,这个行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去年某只爆款基金净值腰斩时,投资者在评论区哭诉”说好的长期持有呢”,而基金经理在季报里轻描淡写地归咎于”市场风格切换”。我无意指责具体某个人,但这种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某种程度上就像让厨师给食客下毒——明明知道重仓某个板块风险巨大,但迫于排名压力和短期业绩考核,不得不继续往火坑里跳。
有意思的是,最近我发现某些新生代基金经理开始玩起了行为艺术。有人故意在季报里用晦涩的哲学语录,有人把持仓调成完全反共识的配置,还有个90后经理在直播时突然开始讨论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这些看似荒诞的举动,或许正是他们对异化现状的无声反抗。
说到底,基金经理本质上是个带着镣铐的舞者。他们既要对投资者负责,又要对公司利润负责,还要对监管要求负责——这么多”负责”最后往往变成没人真正负责。就像我那位在星巴克发呆的朋友说的:”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高级客服,投资反而成了副业。”
或许真正的出路在于打破这个扭曲的循环。当某天基金经理敢在直播里说”现在别买我的基金”,敢在季报里写”我最近犯了这些错误”,敢拒绝管理超出能力范围的资金时,这个行业才真正迎来黎明。否则,我们可能永远只能看到更多穿着阿玛尼西装的理财产品推销员,在资本的洪流里重复着黄昏的舞蹈。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我定投的汇添富基金好像又跌了…真是绝妙的讽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