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个月清仓了所有A股,只留下一支白酒龙头。他在微信上给我发了张咖啡渍斑驳的K线图截图,配文:“这行情,连技术分析都显得矫情。”我盯着那条绝望的60日均线,突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读《股票作手回忆录》时,在图书馆角落浑身战栗的下午。
利弗莫尔的时代没有算法收割机,没有量化基金每秒下达3000个订单,更没有社交媒体上那些顶着卡通头像的“带票老师”。他破产四次又东山再起的故事在今天看来像个神话——现在你可能连第一次破产的机会都没有,程序化交易早在你挂单前就抽走了流动性。有时候我甚至怀疑,市场早已不是人类能理解的游戏,而是一场算力集团军对散户神经系统的降维打击。
最讽刺的是,我们这代人一边嘲笑利弗莫尔那个年代简陋的报价带技术,一边在T+1和涨跌停板限制下玩着比他们更原始的赌博。至少老利弗莫尔能真实地做空(虽然最终被J.P.摩根联手整治),而我们只能在融券池里捡机构挑剩的残羹冷炙。去年某天,我亲眼看见某个百亿私募的算法因为网络延迟3毫秒自动撤单,随后整个板块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崩塌——那时候你才会真正理解,所谓“市场情绪”早就被编译成了二进制代码。
但人性从未改变。上周在某券商VIP室,我看着某个“90后游资”用三台显示器同时操作打板策略,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抽搐得像触电的蜘蛛。当某只科创板股票突然拉升20%时,他突然抓起保温杯猛灌枸杞茶,喉结剧烈滚动的声音盖过了主机风扇的轰鸣。那一刻我恍惚看见了1929年那些站在交易所台阶上咬雪茄的投机客——技术外壳再炫目,内核里还是那个被贪婪和恐惧撕扯的古老灵魂。
或许真正的交易圣杯从来不在技术分析里。我认识某个坚持手绘K线图二十年的老交易员,他的笔记本边缘都被摩挲得起了毛边。有次醉酒后他嘟囔:“现在年轻人总想着破解市场的密码,但市场本身就是所有尝试破解它的人组成的啊…”这句话像根冰刺扎进我的脊椎,让我连续三周没敢打开交易软件。
当所有因子分析都沦为数据过拟合的自我安慰,当所谓“价值投资”在财务造假面前像个蹩脚笑话,或许我们该诚实点承认:这个战场里从来没有常胜将军,只有幸存者。就像利弗莫尔最终吞枪自尽时留下的那句——“我的人生就是失败”。
收盘钟声又响了,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开始凝固成新的历史。我突然想起那个清仓朋友的最新签名:“所谓悟道,不过是承认自己永远参不透这场游戏。”窗外霓虹初上,那些亮着灯的窗户里,又有多少颗心脏正在随着看不见的K线起伏跳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