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上海某创投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荒诞剧。一位连续创业者挥舞着咖啡勺,向对面西装革履的投资人比划:”Pre-A轮我要稀释12%,B轮留18%的空间,等到C轮…” 瓷杯碰撞的脆响间,我忽然想起老家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主妇——只不过这里交易的不是青菜萝卜,而是公司的未来。
融资这回事,教科书总爱把它包装成精密的数学游戏。VC们捧着估值模型夸夸其谈,创始人对着股权架构图精打细算,所有人都假装这是场纯粹理性的博弈。但真相是,当你在term sheet上签下名字时,卖掉的何止是股权?某种程度是在典押创业者的魂灵。
我曾帮某AI初创公司做过融资推演,那群MIT毕业的天才工程师,能把神经网络优化到毫秒级,却在投资人”对赌协议”的条款前集体失语。最讽刺的是,当他们最终拿到比预期高30%的估值时,庆功宴上的香槟尝起来都是苦的——因为董事会席位里坐着三个随时能启动清算程序的陌生人。
现在流行说”资本寒冬”,要我说这根本是认知返祖。看看那些顶着寒冬融资成功的企业,哪个不是在玩火?用用户数据换估值,用夸张的TAM(总可寻址市场)故事换溢价,甚至有人把元宇宙办公室的VR设备租金都算成ARR(年度经常性收入)。某位投资人私下跟我吐槽:”现在看BP就像在玩大家来找茬,只不过找的是真实数据藏在第几页的注脚里。”
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去年某消费品牌案例。他们用堪称教科书式的结构设计同时搞定产业资本和财务投资——A轮要战略资源,B轮冲估值倍数,C轮引入国资背景的”安全垫”。表面看这融资平衡术玩得滴水不漏,直到某天创始人醉酒后苦笑:”公司现在像被五马分尸,每个投资人都在往不同方向拉扯,真正的用户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议价筹码。”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所谓平衡本就是伪命题。就像你没法同时讨好挑剔的岳母和叛逆期的孩子,在要钱的效率和保控制权的执念之间,永远存在血淋淋的置换。有次和某上市公司的CFO聊起这个话题,这个摸过百亿资金的老江湖突然露出某种近乎慈悲的表情:”年轻人,真正的高手不是在多个诉求间走钢丝,而是早就算清楚愿意为哪个目标粉身碎骨。”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那些真正活过经济周期的老狐狸们,反而开始回归最”笨”的方法。有位做跨境物流的老板,办公室墙上挂着泛黄的巴菲特语录,最新一笔融资居然是用固定资产抵押的债权投资。问他为什么拒绝估值更高的VC,他弹了弹烟灰笑:”你看过菜市场斩排骨吗?刀刃嵌进骨头缝里的声音,总好过钝刀子慢慢磨肉。”
或许融资的真正平衡点,从来不在Excel表的计算公式里,而在每个深夜叩问自己的回声中。当资本洪流裹挟着所有人高喊”增长至上”时,敢不敢保留说”慢一点”的勇气?这让我想起青藏公路上见过的老牧民,他们永远在雪山和草场间寻找迁徙路线——不是追求最丰美的水草,而是知道哪里藏着能让牦牛群安全过冬的背风坡。
毕竟,融来的钱终归要连本带利还回去,而砸碎在谈判桌上的初心,却再也拼不回来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