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两点,我收到合伙人老陈发来的微信:”你说,咱们是不是该重新分个工?”盯着屏幕上这条消息,我突然想起三年前在798艺术区那个漏雨的仓库里,四个年轻人围着一箱过期啤酒讨论股权分配时的场景——那时候我们以为,创业最难的不过是写代码和找投资。
(一)
创业教科书总爱把分工说得像乐高积木一样严丝合缝:CEO负责战略、CTO管技术、COO搞运营…但真实世界里的分工更像是深夜大排档的临时拼桌——谁擅长剥小龙虾,谁自然就成了剥虾专员。我们团队的小林原本应聘的是UI设计,现在却成了客户谈判的主力,原因很简单:全组只有他能在甲方说”这个需求很简单”时,依然保持蒙娜丽莎式的微笑。
(二)
有个反常识的现象:越是强调”各司其职”的创业团队,死得越快。去年倒闭的”即刻办公”就是个典型,他们的分工细则精确到连会议室绿植该由谁浇水都有规定。相比之下,我认识的一个做跨境电商的团队,名义上的”客服总监”天天在仓库打包,而”仓储主管”却在写Python爬虫,去年营收反而涨了300%。这让我想起大学物理课上的电子云模型——有时候,模糊地带才是最有活力的部分。
(三)
最微妙的分工博弈往往发生在”脏活”分配上。上个月我们开发新功能时,需要手动清洗200G的原始数据。当我提议抽签决定时,突然发现所有人都变成了”时间管理大师”——有人要参加表弟婚礼,有人突然查出慢性咽炎需要休养。最后这个任务落在了实习生头上,代价是我们不得不默许她连续两周穿着拖鞋来上班。你看,创业团队里的权力结构,往往在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里暴露无遗。
(四)
我越来越觉得,分工本质上是个动态的恐怖平衡。就像玩俄罗斯方块,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掉下来的模块会是什么形状。上周市场部的Maggie突然宣布要休产假,结果最让人意外的不是工作交接问题,而是平时只关心代码的直男工程师们,居然自发排了个值班表准备轮流给她送月子餐——这种超出岗位描述的协作,或许才是创业公司最珍贵的隐藏技能。
凌晨四点,我回复老陈:”不如我们明天让所有人写下最不想做的三件事,然后互相认领?”放下手机时,窗外的环卫工人已经开始清扫街道。我突然意识到,创业团队的分工和这些晨间清扫有着奇妙的相似性:既需要有人规划路线,也要允许临时出现的落叶改变清扫顺序;既要明确责任区域,也得准备好随时帮同伴捡起被风吹跑的垃圾袋。
毕竟在真实的创业战场上,完美的分工方案就像绝对零度——理论上存在,但你永远无法真正抵达。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