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深圳南山区某家24小时咖啡馆里,目睹了三个年轻人为了”区块链+共享经济”的BP吵到凌晨四点。桌上散落的星巴克纸杯和褪色的商业计划书,像极了这座城市对创新的某种病态执着。
(一)
创业创新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总以为那是硅谷式的车库传奇,但现实往往更接近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我在上海张江见过最讽刺的一幕:某孵化器门口挂着”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霓虹灯牌,而保安正在驱赶连续三个月没拉到投资的团队——这座城市对创新的容忍度,精确得像财务报表上的净利润。
(二)
有个现象很有趣:真正的创新者往往最讨厌”创新”这个词。我认识个做工业传感器的老工程师,他花了七年改良某个轴承检测算法,却始终拒绝入驻政府扶持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那些天天喊颠覆的人,”他咬着卷烟说,”连轴承公差表都看不懂。”
这让我想起彼得·蒂尔那句被滥用到变形的名言:”他们想要会飞的汽车,结果得到了140个字符。”但更吊诡的是,现在连发推特都能包装成”社交网络创新项目”了。
(三)
某地方政府曾邀请我评估他们的”创新创业生态”。PPT里充斥着”独角兽孵化率”、”专利转化指数”这类精致的数据模型。但当我问起”去年有多少团队真正活过寒冬”时,会议室突然陷入诡异的沉默——这个数字从来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份政府工作报告里。
我们是否陷入了某种创新KPI的陷阱?就像把梵高关在画室里要求”每周必须创作两幅后印象派作品”,结果只能得到标准化的向日葵复制品。
(四)
最耐人寻味的是”创新氛围”的工业化生产。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馆,服务员能熟练区分”来找天使轮的”和”来骗咖啡的”;杭州某众创空间的玻璃墙上,印着”让改变发生”的标语,背后却是统一采购的宜家办公桌和阿里云优惠券。
有次我在这样的空间里,遇见个做传统剪纸的河北老人。他困惑地看着周围谈论”用户画像”和”流量闭环”的年轻人,小声问我:”他们说的’颠覆性创新’,是不是就是俺们说的’换个新花样’?”
(五)
或许真正的创新从来不在聚光灯下。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在东莞作坊里默默改良注塑模具的师傅,或者那个在成都菜市场用小程序帮摊主管账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路演PPT,不懂什么”第一性原理”,却在用最笨的办法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下次当你听到某个城市又宣布要建设”国际创新枢纽”时,不妨去他们最老的菜市场转转。看看卖豆腐的大妈怎么用二维码管理熟客,修自行车的大爷如何用抖音找零件——这些野生的、未经包装的生存智慧,可能比任何孵化器里的项目都更接近创新的本质。
毕竟,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创意,有几个是从”创新产业园”的玻璃盒子里长出来的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