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大赛答辩:一场精心编排的”真人秀”?
上个月,我作为评委参加了一场高校创新创业大赛。台上,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侃侃而谈,PPT里充斥着”颠覆性创新””万亿级市场”这样的字眼;台下,评委们礼貌微笑,偶尔抛出几个不痛不痒的问题。整场答辩流畅得像一部排练过无数次的舞台剧——而我不禁在想:我们到底在评选什么?是真实的创业潜力,还是一场表演的完成度?
1. “完美BP”的陷阱
创业大赛的答辩,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模板:痛点分析、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财务预测……参赛者像拼乐高一样把这些模块组装起来,再配上精美的设计和高频的行业黑话(”赋能””闭环””抓手”),一份”完美BP”就此诞生。
但问题在于,真正的创业从来不是按模板走的。我见过太多团队,答辩时逻辑严密、数据详实,可一旦追问”你们真的和潜在客户聊过吗?”,回答往往变得含糊其辞。有一次,我问一个做校园社交产品的团队:”你们自己平时用竞品吗?”台上的五位成员面面相觑,最后有一个人小声说:”呃,其实我们主要用微信。”
这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创业时的狼狈——没有漂亮的PPT,没有严谨的财务模型,有的只是每天蹲在目标用户群里听吐槽,然后连夜改产品。那种粗糙的真实感,反而比大赛里那些”完美项目”更接近创业的本质。
2. 表演艺术 vs. 生存能力
创业大赛的评分标准往往偏向”表达清晰””台风稳健”,这无形中鼓励了一种表演导向的创业文化。我曾见过一个团队,演讲者口若悬河,甚至能在评委提问前就预判并准备好答案,整场答辩行云流水,毫无破绽。最后他们拿了冠军,但半年后,这个项目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相比之下,另一个团队在答辩时磕磕绊绊,甚至被问到一个技术细节时直接承认:”这部分我们还没完全解决,正在和学校的实验室合作测试。”他们最终只拿了三等奖,但后来我听说,他们真的把那项技术搞定了,并且拿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
创业不是演讲比赛,生存才是第一要义。 可我们的评审机制,是不是在无意中筛选出了”最会讲故事的团队”,而非”最可能活下来的项目”?
3. 我们到底该鼓励什么?
如果让我来调整创业大赛的规则,我会做三件事:
1. 加入”真实验证”环节——要求团队提供用户访谈记录、早期原型反馈,甚至现场演示产品(而不是只放PPT)。
2. 允许失败叙事——让那些尝试过、跌倒过、调整过的团队分享他们的教训,而不是只展示光鲜的一面。
3. 减少表演权重——把更多分数给”问题解决能力”和”迭代速度”,而非演讲的流畅度。
创业从来不是一场秀,而是一场漫长的生存游戏。或许,我们的创业大赛也该少一点”表演”,多一点”真实”——哪怕这意味着台上的故事不再那么完美。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