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和老陈坐在陆家嘴的露天咖啡馆,看着对面金融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阳光。这位在投行干了十五年的老炮突然说:”我想自己搞个咨询公司,就做家族办公室那种。”我差点被冰美式呛到——这家伙居然要放弃七位数的年薪去创业?
结果三个月后,我真收到了他公司的开业请柬。但最魔幻的是,当我翻开那本烫金的宣传册时,发现业务范围里赫然写着”不提供具体投资建议”。老陈苦笑着解释:”现在合规成本比赚钱还狠,我雇的第一个员工不是分析师,是律师。”
这行当早就不是巴菲特在车库里看财报的年代了。现在你注册公司前得先想好是要当RIA(注册投资顾问)还是蹭着边缘做”财务规划”。SEC那帮人最近盯着社交媒体上的”财经大V”比猎犬还勤快——有个哥们因为在推特上推荐了三只股票被罚得底裤都不剩,尽管他个人简介里明明写着”非投资建议”。
我见过最绝的规避方案是某家硅谷公司,他们给客户的报告永远用条件式语法:”如果利率下降,某些债券可能表现良好”。客户气得拍桌:”我每年付20万美元就听你说’可能’?”创始人耸耸肩:”要么这样,要么咱们法庭见。”
但你说这行完全没法做?也不尽然。现在真正赚钱的反倒是那些专攻细分领域的:有只做退役运动员财富管理的,有专门服务加密货币矿主的,甚至还有专注好莱坞离婚财产分割的。这些领域传统大行看不上,监管边界又模糊,反而成了法外之地——当然,你得准备好哪天突然被请去喝咖啡。
最讽刺的是,真正维持着这些咨询公司运转的,往往不是投资能力,而是心理学技巧。我认识的一个高手每年就靠两招:牛市时客户夸他英明,他说”市场验证了我们的逻辑”;熊市时客户来骂街,他答”这正是我们去年预警过的风险”。横竖都是赢。
要是你现在还想着靠CFA证书和Bloomberg终端就能开业,还不如去摆摊卖煎饼。去年全美新注册的咨询公司里,43%的创始人有法律背景,只有27%是纯金融出身。有时候我觉得这行业正在演变成某种行为艺术——用150页的免责声明包裹一句”也许可以买点指数基金”的常识。
所以下次看到某家新晋咨询公司挂着”稳健增值”的标语时,不妨多问一句:你们卖的是阿尔法收益,还是心理按摩服务?在这个时代,后者可能才是真正的稀缺资源。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