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某个湿热的夏夜,我蜷缩在上海某共享办公空间的懒人沙发上,听一位连续创业者眉飞色舞地描绘他的算法模型。“我们的AI不仅能预判市场波动,”他推了推金丝眼镜,“更能预判用户什么时候会因恐惧犯错,然后——抢先锁定他们的交易按钮。”
会议室突然安静得能听见服务器嗡鸣。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投资平台早已不是工具,而是悄然异化成某种数字牧羊人——而我们这些用户,不过是数据库里会喘气的资产标签。
当代理财APP最精妙的谎言,是把驯化包装成“个性化服务”。记得第一次打开某知名平台时,它用柔和的渐变蓝色界面安抚我,用“为您精选”四个字抹平我的警惕。然而当我在深夜反复点开某只光伏股票的页面后,第二天整个界面就开始堆满新能源基金的推广。这些算法像嗅觉敏锐的猎犬,疯狂撕咬每个用户无意中泄露的欲望碎片。
更荒诞的是风险测评这场大型角色扮演游戏。为了拿到心仪产品的入场券,我们不自觉地把答题变成逆向工程——既然想买私募产品,就得假装成年收入百万的风险爱好者。最后平台煞有介事地宣布:“经评估,您属于激进型投资者”。双方心照不宣地共谋这场谎言,就像夜店里交换眼神的陌生人,各取所需却互不拆穿。
真正令我后背发凉的是“社交化投资”的陷阱。某平台去年搞了个“跟投大V”功能,排名第一的某财经网红持仓被7万人同步复制。直到此人被曝出提前建仓再号召粉丝接盘时,那些把他当人肉ETF的跟风者才惊觉,自己买的根本不是理财,而是精心包装的赎罪券。
有时候我会怀念起小时候陪父亲去证券营业厅的日子。那时红色电子屏闪烁的不仅是数字,还有大爷们攥着交割单发抖的指节,有老太太看到跌停时真实的哽咽。而现在,亏损被设计成优雅的数字动画——当爆仓发生时,APP甚至会用“抱抱你”的颜文字来软化资本的血腥味。
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自己与平台的关系。当某天算法比你自己更懂如何操纵你的贪婪与恐惧,当止损线变成平台替你决定的数字,所谓投资早已蜕变成一场被精心设计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那些跳动的K线背后,真正在博弈的早已不是散户与市场,而是人性最后那点自主权,与无限膨胀的技术利维坦。
毕竟,当牧羊犬开始给羊群讲授草原生存法则时,最聪明的羊也该竖起耳朵听听,风中是否传来了磨牙的声响。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