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农产品深加工的老友喝酒,几杯西凤下肚,他突然拍着桌子骂娘:“都说资本下乡是助力乡村振兴,可秦川大地投资那帮人,把我们的苹果收购价压得比超市烂货还低!”他通红着眼眶说,“他们拿着政府补贴,用区块链溯源的概念包装礼盒,一箱卖688,果农每斤却只多赚两毛钱。”
这个场景突然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陕北某县看到的荒诞一幕:投资公司的路演PPT上写着“重塑农业价值链”,而台下打瞌睡的果农指甲缝里还嵌着黄土。资本总是擅长用精美的PPT解构土地,却解不开增产不增收的死结。
秦川大地投资最妙的操作,是把“社会责任”做成了避税工具。他们去年发布的ESG报告显示,公司光在陕西就投了17个“助农项目”,但细看附件小字会发现,这些项目85%的资金流向的是冷链物流和包装生产线——本质上还是在给自家供应链降本增效。这种戴着慈善面具的资本扩张,比赤裸裸的剥削更值得警惕。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投资总监在某个闭门分享会上说过实话:“我们本质上是在赌政策周期。”这句话道破了天机。从光伏农场到数字农业产业园,每个风口项目的背后,都是对财政补贴方向的精准预判。去年在关中圈下的500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最近突然改种高附加值中药材——因为听说省里要出台中医药产业扶持政策。
但最让我脊背发凉的不是资本的逐利本性,而是他们创造的“数据佃农”新模式。果农要获得他们的保底收购资格,必须强制使用指定的种植APP,每天上传13项种植数据。这些沉淀的农事数据被打包成“农业大数据产品”卖给金融机构,而创造数据的农民反而要花钱购买所谓的“种植优化建议”。这简直比封建时代的佃农制更精妙——连你弯腰锄地的姿势都成了别人的生产资料。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资本下乡”这句话的修辞。资本从来不是温顺的溪流,而是带着排他性的洪水,它冲刷出的河道最终只会通向自己的粮仓。当秦川大地投资在西安高新区的玻璃幕墙大厦里展示数字大屏上跳动的助农数据时,那些真正在黄土坡上挣扎的农民,反而成了现代化叙事里最模糊的背景板。
有件事我始终没想明白:当我们用“赋能”“造血”这些光鲜词汇包装资本逻辑时,为什么不敢承认乡村振兴最缺的从来不是聪明的资本,而是能让农民硬气地说“这价我不卖”的底牌?也许某天,当果农们学会用资本的游戏规则组建自己的联合体,才是秦川大地上真正有意思的故事开始的时候。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第二天,老友发来语音说秦川大地的人又来谈合作了,这次的条件是要求他们用未来三年的收成权作抵押。他苦笑着问:“你说这算不算新时代的卖青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