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券商干了十五年的老炮儿抿了口茅台,突然蹦出一句:“你说协会那帮人,到底是行业的守夜人,还是资本游戏的化妆师?”我捏着酒杯没接话——这个问题像根刺,扎进了基金行业最光鲜的绸缎里。
—
一、合规迷思:当自律沦为文字游戏
某次行业培训会上,我亲眼见到基金经理们边刷手机边抄合规手册。讲台上协会专家正念着“严禁利益输送”的条款,台下有人小声嘀咕:“上次那家百亿私募用亲属账户老鼠仓,罚得还没他们茶水费高。”全场憋着低笑,像极了课堂上抓包作弊却只罚抄课文的中学生。
协会每年发布上百份自律公约,印刷精美得像奢侈品目录。但当你翻开某爆雷私募的检查报告,会发现它连续三年拿过“合规A级”——直到投资人围堵办公楼那天,监管才从文件堆里挖出早就被标注过的关联交易。这种用公章给风险贴封条的行为,某种程度上比明目张胆的违规更可怕。
二、评级困局:用尺子丈量大海
我总怀疑那些星级评价体系是玄学。见过某基金经理靠着押注新能源冲上五星,三个月后净值腰斩被踢出榜单,就像快餐店畅销榜的汉堡——今天冠军明天滞销。更讽刺的是,同期坚守价值投资的老将因为短期跑输基准,被协会报告用“策略灵活性不足”标注为黄色预警。
这让我想起古玩市场的鉴宝大师,用放大镜照着官窑瓷瓶侃侃而谈,最后补一句“仅供参考”。当量化模型给阿尔法系数套上神圣光环,那些真正需要时间发酵的投资哲学,反而在流水线式的评估里失了声。
三、救赎的可能:在刀锋上跳舞
当然不是全盘否定。去年某量化巨头自爆交易漏洞时,是协会连夜组建专家团堵住了系统性风险。这种闪电行动像急诊科医生,在所有人恐慌时摸到出血点直接缝合。但问题在于,我们的监管生态总在“救火”和“防火”间剧烈摇摆。
或许该学学意大利的慢食运动——拒绝把基金业当成快餐工业。比如强制要求每份招募说明书首页印上:“过去五年清盘产品占比27%”,就像香烟盒上的警示语。或者让退休基金经理组成民间陪审团,用带皱纹的经验对冲年轻分析师的模型狂热。
—
散场时老王醉醺醺搂着我肩膀:“哪天协会敢把内部争议会议实录公开,我就信他们是真菩萨。”街角霓虹灯把基金大厦照得通明,那些玻璃幕墙倒映着的,究竟是金融圣殿还是巨型赌场,或许连举着火炬的守门人自己也说不清。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