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济南参加一场投资峰会,隔壁座位的上海投资人凑过来问我:”你们山东的投资人是不是谈项目前都得先喝三杯?”我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你看,地域偏见就是这么根深蒂固,连精英云集的金融圈都不能免俗。
说实话,作为在山东投行圈摸爬滚打了七八年的”土著”,我见过太多外地同行对这片土地的误读。他们要么把山东投资人想象成守着煤矿、海港资源坐吃山空的保守派,要么当成只会跟着政策风向转的跟屁虫。但真实的情况,恐怕要比这复杂得多。
记得去年在青岛考察一个海洋科技项目时,那位满头白发的董事长在展示完技术参数后,突然掏出一本翻烂了的论语。”我们搞深海养殖的,说到底要讲究’取之有度’,”他指着窗外波涛汹涌的黄海,”就像老祖宗说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在山东做投资,本质上是在参与一场现代资本与传统智慧的对话。
山东投资圈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基金管理人办公室里既挂着K线图,又供着关公像。这种看似矛盾的文化融合,恰恰造就了独特的投资哲学。我认识的一位济南投资人,去年果断撤资某个估值疯涨的元宇宙项目,转身投了家传统的预制菜工厂。当时同行都笑他”土”,结果今年消费板块暴跌时,他的基金净值反而逆势涨了15%。”虚的头衔再响亮,不如老百姓碗里实在。”他抿着日照绿茶对我说这话时,电脑屏幕上正闪烁着美股熔断的红色警报。
不过要说山东投资没有软肋,那也是自欺欺人。某次参加沿海某市的招商会,当地领导把半导体产业园说得天花乱坠,结果我带技术团队实地考察时,发现所谓”配套产业链”居然还在规划图纸上。这种”大干快上”的政绩冲动,常常让理性投资变成豪赌——就像冲浪者遇上人工海啸,看着壮观,实则凶险。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另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投资人开始用”新旧动能转换”当幌子,把传统企业当成”落后产能”一丢了之。有个做了一辈子轴承的老厂子,其实藏着三项国际专利,就因为财务报表不好看,被某个新锐基金当包袱甩了。后来被浙江资本接手,稍微改造就成了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这种悲剧让我不禁怀疑:我们是不是在追逐风口时,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掉了?
说到底,山东的投资江湖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蜕变。从前些年的资源依赖,到如今硬科技、海洋经济、农业芯片的多元布局,这片曾经被诟病”保守”的土地,正在用自己特有的节奏进行着资本重构。就像胶东半岛的潮汐,看着不如钱塘江大潮汹涌,但日复一日的冲刷,同样在重塑着海岸线的模样。
昨晚和做私募的老同学喝酒,他盯着杯中起伏的啤酒泡沫突然感慨:”在山东做投资,最后都是在投资这片土地的性格。”或许他说得对——在这里,最好的投资策略不是追逐浪头,而是学会听懂潮汐的呼吸。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