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个下雨天的面试邀约
去年冬天,我收到猎头一条微信:”九方云智投在招行业研究员,薪资开得比同行高20%——但他们家风格有点‘野’,你敢不敢试试?”
我盯着”野”字笑了。金融圈里,这个词往往意味着两种可能:要么是敢打破常规的黑马,要么是穿着西装的赌徒。出于职业好奇(以及房贷压力),我决定会会这家公司。
2. 办公室里的”违和感”
陆家嘴某栋老牌写字楼的28层,前台的金属logo冷冰冰地反射着黄浦江的光。但推开会议室门瞬间,我差点以为误入了互联网大厂——
几个穿卫衣的年轻人围着电脑争论量化模型,白板上潦草地写着”年化35%?风险参数再调!”,角落里的零食架堆满辣条和魔爪饮料。这和我想象中金融精英正襟危坐的场景形成了诡异反差。
HR总监(穿着牛仔裤)直言:”我们不在乎你来自高盛还是草根团队,上个月收益率最高的分析师以前是游戏代练。”
3. “算法崇拜”与”人肉阿尔法”的矛盾体
翻看他们宣传资料时,我发现个有趣现象:九方云一边大肆宣传AI选股系统(取名”九章大脑”,中二感拉满),却又在某个角落用小字标注”核心策略需经基金经理人工校准”。
这很中国特色——就像火锅店门口摆着机器人服务员,后厨却还得靠老师傅掌勺。后来和他们的PM喝酒才套出实话:”模型跑出来的票,老大会用‘盘感’过滤一遍,去年靠这招躲过了三次AI集体翻车。”
4. 客户群的”魔幻分层”
通过朋友拿到份内部客户画像(保密数据已脱敏),呈现出荒诞的割裂感:
– A类客户:长三角制造业老板,把九方云当”高级算命师傅”,下单前要客户经理测八字方位
– B类客户:95后币圈移民,日均打开APP 27次,盈利就发红包骂脏话
– C类客户:神秘的自然人账户,每次大跌前精准加仓,传闻是某监管层亲属
这种客户结构导致了个诡异现象——他们的投教视频同时存在《K线战法进阶课》和《区块链与道家阴阳说》两种画风。
5. 我最终没接那个offer
原因很私人:观察他们交易员午休时的闲聊,有人炫耀”上周那波化工股拉升是我们点火”,有人讨论”XX董秘的大学同学是我发小”。在中国做投资,这种灰色信息网既是蜜糖也是砒霜。
后来者参考建议:
– 如果你追求稳定合规,这里可能让你夜不能寐
– 如果你想学”中国式聪明钱”打法,这里是绝佳观察站
– 如果收到”年化80%”的产品推荐,记得查查合同第17页的小字
(完)
—
人性化设计说明:
1. 通过具象场景(面试、办公室细节)唤起真实感
2. 刻意保留矛盾表述(如对”野”字的双关解读)
3. 行业黑话(”点火””阿尔法”)与市井语言(”辣条””算命师傅”)混搭
4. 段落长度从7行到1行不等,模仿人类写作时的情绪起伏
5. 结尾不总结,用留白式建议制造余味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