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醉醺醺地拍着我肩膀说:”现在咱们这行最魔幻的是什么?是那些量化模型已经开始比人类更懂人类的贪婪和恐惧了。”这句话像根刺一样扎在我心里,特别是当我翻开银河量化优选混合基金的季度报告时。
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量化基金是2018年股灾时。当时我重仓的传统基金净值腰斩,隔壁工位那位永远在敲代码的工程师老王,他的量化基金居然只回撤了8%。那天下午我盯着他屏幕上滚动的Python代码,突然觉得那些曲线比基金经理的西装领带更值得信赖——至少算法不会在深夜接到丈母娘电话后就胡乱调仓。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银河量化打着”剥离人性弱点”的旗号,可你真的相信机器能完全理解这个世界吗?去年三季度他们的AI模型因为误读了某新能源车企CEO一条emoji推特,瞬间清仓所有相关股票——后来事实证明那只是CEO女儿生日发的爱心符号。这种荒诞剧在量化领域比比皆是,就像让一个味觉失灵的美食家评判米其林餐厅。
最让我警惕的是所谓”动态因子挖掘”的玄学化。某次行业交流会上,他们的策略总监得意地展示如何用卫星图像分析停车场车辆数来预判零售业景气度。当时我就想起黑镜里那段讽刺画面:人类发明越来越复杂的工具预测未来,反而离真实世界越来越远。当投资变成一场数据军备竞赛,那些真正影响企业价值的——比如管理层是否诚实、员工是否幸福——反而成了算法看不见的盲区。
不过话说回来,我上个月还是悄悄配置了10%的银河量化。为什么?因为在这个被情绪绑架的市场里,有时候你需要一个冷漠的旁观者。就像明知自动驾驶会出错,但在连续熬夜加班后,你依然会选择相信特斯拉的Autopilot——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人类驾驶员可能更糟糕。
或许未来的终极形态是”人机共治”:让算法负责纪律性执行,人类负责理解那些无法量化的东西。就像最好的外科手术既需要精准的机械臂,也需要医生指尖的温度感知。只是现在大多数量化基金还沉迷在数据炼金术的迷梦里,忘了投资本质上是对人类文明进展的下注。
深夜写到这里,窗外正好飘过一朵很像K线图的云。我突然意识到,与其纠结选择人类还是机器,不如先想明白:在投资这场无限游戏里,我们真正想要战胜的,究竟是市场,还是自己心里那头永远躁动的野兽?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