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去皖北的一个小镇出差。清晨六点,农发银行的网点还没开门,门口却已经排起了长队——清一色穿着胶鞋、裤脚沾着泥点的老人家。他们攥着存折,操着浓重的方言讨论今年的玉米价格,而网点旁墙上贴着的二维码和“智慧助农”海报,在晨光中显得格外突兀。
这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农发银行或许是中国金融系统中最矛盾的存在。一方面,它承载着最传统的金融需求——七八十岁的老人仍然坚持取现,因为他们不相信手机里那一串数字能换来化肥种子;另一方面,它又被推着向数字普惠金融的快车道狂奔,要在一夜之间教会农民使用云闪付。
我认识的一位信贷员老周,从业二十三年,手机里存着三百多个农户的电话。他最得意的是能通过观察猪圈的整洁程度判断贷款风险,却对总行新推的“AI风控模型”束手无策。“机器怎么能知道张老汉家去年遭了雹灾,但依然坚持还清了贷款?”他蹲在田埂上抽着烟问我,手机屏幕上还闪烁着未读的数字化转型培训通知。
某种程度上,农发银行的困境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当其他商业银行在CBD玻璃大厦里讨论区块链时,农发行的员工可能正踩着雨后泥泞的小路去核查养殖场抵押物。这种撕裂感体现在每个细节里——你既能看见戴着草帽的老农在柜台前数着皱巴巴的现金,也能看见穿着西装的项目经理带着平板电脑给合作社讲解供应链金融。
最让我担忧的不是技术代沟,而是某种认知偏差。某些智库报告里轻飘飘的“农村金融覆盖率提升5%”,落实到现实中可能就是信贷员摩托车后备箱里多装的两本宣传册、三盒印泥和往返四十公里的颠簸路程。金融科技固然能提高效率,但永远无法替代信贷员老周们那种浸透着泥土味的风险直觉——那种知道谁家儿子要娶亲急需用钱、谁家果园遭了虫害需要延期还款的在地智慧。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普惠”的定义。当城市精英们热衷于讨论元宇宙银行时,农村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台耐用的ATM机、一个能说方言的客服、或者贷款合同上少几个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农发银行最珍贵的不是它的放贷规模,而是那些扎根乡土的社会资本——那些用了二十年时间才建立起来的、比任何征信系统都更鲜活的风控数据库。
下次当你听到“农村金融创新”时,不妨想想那个清晨:老人们排在农发银行门口,等着取出养老金买种子,而晨光正掠过墙上的二维码。真正的普惠,或许不是急着把所有人拽进数字未来,而是守护好那条连接着昨天与明天的金融纽带——哪怕这条纽带上,还沾着田间的泥土。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