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两点,我在陆家嘴的711便利店撞见一位穿着Burberry风衣的投行朋友。他正对着手机屏幕咬牙切齿地刷新着某个界面,手边的关东煮早已凉透。“又跌了三个点,”他苦笑着把屏幕转向我,“这玩意儿比赌场还刺激。”
他说的“玩意儿”,正是已经在他手机里驻扎了437天的投资界App。
说来讽刺。去年此时,我们还在嘲笑那些跟着K线图鬼画符的散户,如今自己却成了深陷其中的赌徒。投资界App最可怕的不是它的实时数据更新速度——毕竟彭博终端也能做到——而是它把复杂的金融游戏包装成了全民娱乐节目。
记得第一次打开这个墨绿色图标时,我突然理解为什么中世纪炼金术士会对坩埚如此痴迷。指尖轻划间就能让数字跳动,这种掌控感令人上瘾。但很快发现,所谓的“智能推送”根本是精准投喂的情绪陷阱:盈利时给你推十倍股神话,亏损时立刻送上价值投资圣经。算法比你自己更懂如何撩拨贪欲。
最精妙的设计在于那个模拟盘功能。去年我用虚拟本金重仓了某新能源股,三个月收益率高达217%。这种虚假胜利带来的亢奋,让我在实盘交易第一天就赔掉了半年积蓄。现在想来,那套奖励机制根本是行为心理学的大型实验场——连续签到送选股券,完成交易任务解锁高级指标,甚至还有“投资等级”排名系统。某种程度上,我们都在给产品经理表演巴甫洛夫的狗。
但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某个雨夜。当时我正在研究某家生物公司的财报,App突然弹出条推送:“您关注的王经理刚建仓该股票”。这位王经理是我三个月前在线上交流会随便关注的大V,算法却精准捕捉到了这种弱关联。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既是投资者,更是被投资的行为数据包。
有意思的是,最近这批95后玩家反而玩出了新花样。他们自发组建“做空小分队”,用表情包解构上市公司公告,把ESG评分改成饭圈打榜模式。或许这才是终极讽刺:当机构试图用科技规训散户时,散户反而把投资游戏异化成某种后现代行为艺术。
深夜复盘时我常想,或许我们根本不该讨论“如何用投资界App赚钱”,而是该思考“如何在被算法解剖的过程中保持清醒”。就像我那位在便利店偶遇的朋友,今早给我发来消息:“卸载了,改玩德州扑克——至少能看见对手的表情。”
毕竟当K线图开始吞噬人性时,真正的风控或许该从按下卸载键开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