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能投顾交了钱能退回吗?》—— 一个金融圈老炮儿的血泪观察
上周五晚上,老张约我在陆家嘴那家永远人满为患的Blue Frog喝酒。三杯精酿下肚,这个在券商干了十五年的老江湖突然把手机推到我面前:”兄弟,你看看这个…”
屏幕上是海能投顾的退款申请页面,那个鲜红的”审核中”状态已经持续了43天。我太熟悉这种表情了——每个被割了韭菜又不甘心的投资者,眼睛里都烧着这种带着羞耻的愤怒。
一、那些销售不会告诉你的”退款密码”
在金融圈摸爬滚打二十年,我见过太多次这样的戏码。去年帮某上市公司高管处理过类似纠纷,当时对方销售总监酒后吐真言:”我们的合同就像瑞士奶酪,看着完整其实全是漏洞。”这话说得刻薄,但道出了行业潜规则。
海能的合同我研究过,第8.2条藏着个魔鬼细节:”服务启动后”的定义是”首次登录系统”,而非传统认知的”首次提供服务”。这意味着你可能刚输完验证码,法律上就已经丧失了冷静期权利。这种把戏在2019年某知名证券咨询公司集体诉讼案中就出现过,当时法院的判决很有意思——认定这种条款属于”技术性欺诈”。
二、比法律条文更管用的”人性弱点”
我有个做经侦的朋友说过句糙话:”追款这事儿,三分靠法律,七分靠演技。”去年有客户用了个野路子:他伪造了抑郁症诊断证明,声称因投资建议导致病情加重。结果你猜怎么着?不到两周就收到了全款,还额外拿了5000元”精神补偿”。
当然我不建议违法,但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机构害怕的不是法律,而是舆情风险。去年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带”自杀倾向”字眼的投诉处理速度是普通投诉的11.7倍。这让我想起华尔街那句老话:”想要钱快,就得让合规官睡不着觉。”
三、那些年我们交过的”智商税”
记得2018年区块链最火的时候,有个叫”链金术”的投顾平台,收着比海能还贵的服务费。后来暴雷时,有个投资人跟我说:”我知道他们在扯淡,但就想看看怎么把谎圆下去。”这话细思极恐——我们买的可能不是服务,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剧。
海能的课程我偷偷听过几次,他们最厉害的从来不是技术分析,而是那种让你觉得自己即将错过”百年机遇”的焦虑营销。有次他们的”首席分析师”在直播时说:”现在不买,三年后你连今天的盒饭都吃不起。”这种话术比任何合同条款都难退款。
四、比追回金钱更重要的事
上个月在虹桥机场,我撞见之前维权成功的客户老李。这个曾经为3万服务费要死要活的中年人,现在戴着劳力士在VIP候机室刷雪球。”钱早追回来了,”他晃着香槟杯说,”但你知道最值钱的是什么吗?他们客服总监后来私下教我的那套选股逻辑。”
这或许才是黑色幽默的真相:在这个行当里,有时候你要先被骗,才能学会不挨刀。就像我那个做私募的发小说的:”金融市场最公平的地方,就是它对所有韭菜都一视同仁。”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老张发来微信,说钱退回来了80%。我问他另外20%呢?他回了张截图——是海能新推出的”尊享会员”购买确认界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