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回老家县城,发小拉着我看他刚盘下的临街铺面。水泥毛坯房里还飘着灰尘味,他却兴奋地比划着:”这地段!对面就是县医院新院区,以后光卖水果礼盒都能赚翻。”我盯着窗外稀疏的人流,突然想起五年前另一个朋友在城东新区投资的商铺——至今玻璃门上还贴着”吉店转让”的褪色海报。
县城商业生态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代谢。你会发现主干道的奶茶店每半年换一茬招牌,但拐进巷子里的老式剃头铺反而稳当开了十几年。这种撕裂感让我怀疑:我们到底是在投资不动产,还是在和某种看不见的洪流对赌?
有意思的是,现在县城的消费逻辑正在分裂成两条平行线。一方面是老城区那些依赖熟客生意的”关系型店铺”——我姑妈开的童装店从不挂二维码,但所有顾客都是微信上提前订款;另一方面是新开发区那些瞄准年轻群体的”快闪型业态”,比如去年突然冒出来的七家自助麻将馆,今年已经倒闭四家。
最让我警觉的是电商下沉带来的降维打击。去年双十一,我们县快递量同比涨了130%,但同期中心商圈客流量反而下降。当村里大妈都学会在拼多多砍价时,那些指着”人流量”报表买铺面的人,是不是该重新理解什么叫”流量”?
当然也有异类。我认识个做门窗生意的老板,故意把店开在建材市场最偏僻的角落。”这行当靠的是老师傅的手艺和回头客,省下的租金反手做成抖音同城推广,客户都是开着导航来找店的。”他这话让我愣了半天——原来有些生意,地理位置早就不是决定性因素了。
如果你非要问我县城门面房能不能投,我大概会先反问你准备做什么营生。开兰州拉面可能不如开预制菜体验馆,卖文具不如搞自习室。现在县城的商业密码早就变了,那些指着传统”金角银边”理论买房的人,可能还没看懂这场游戏的新规则。
说到底,这就像在湍急的河流里找石头垫脚。有些石头看着稳妥,踩上去才发现早已被水流掏空;而真正能借力的,往往是那些不起眼却扎根本土的凸起。投资县城商铺早就不再是地理题,而成了道需要解构在地消费心理的社会学选题。
(后记:听说发小那个铺面最近改成了社区团购自提点,每月租金刚好覆盖房贷。这结局说不上好坏,就像县城发展的缩影——理想主义终要向现实低头,但低头的方式里藏着无数种生存智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