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杭州考察一个社区底商项目,开发商销售经理拿着激光笔在沙盘上激情四射地比划:“我们这个铺子年回报率保底8%!”旁边一对退休教师夫妇听得眼睛发亮,让我想起十年前父母差点被类似话术套路的往事。
说实话,我特别反感那些把投资回报率简化成一道数学题的论调。什么(年租金÷总投入)×100%?这公式最大的谎言,就是假装所有变量都是恒定值。我更喜欢把商铺投资比作养盆栽——你得天天盯着湿度、光照、通风,稍不留神就烂根。
真正算得清账的人,往往最先算“隐性折旧”。我经手过某新城区的案例,前三年租金回报确实冲到12%,但第四年马路对面开了综合体,客流量直接腰斩。更讽刺的是,当初开发商承诺的“五年免租期扶持政策”,等到真要申请时才发现条款里藏着十七八个免责声明。这种故事在行业里简直比便利店的热狗还常见。
有人总迷信商圈报告里的“人均消费力数据”,要我说这玩意儿参考价值还不如楼下便利店老板的直觉。去年我在成都和某个经营了二十多年烟酒店的大叔聊天,他掐指一算就知道隔壁新楼盘的业主群体比对面小区的更舍得买高端烟——因为“宝马5系和奥迪A6的停车比例差了三成”。这种地面部队式的洞察,比什么大数据都鲜活。
现在最让我警惕的是某些包租托管公司的资本游戏。他们用前两年虚高的租金诱惑你接盘,等第三年突然宣布“市场下行需要降租40%”——这招在文旅商铺领域都快玩成标准剧本了。有个做民宿的朋友苦笑说,这就像健身房卖你十年卡,结果半年后老板就跑路换招牌重新招商。
要是真非要我给个计算模型,我会把60%权重给“业态抗风险系数”。早餐铺的回报率可能永远超不过6%,但就算疫情期间都能活下来;而那些打着“元宇宙体验馆”旗号的网红店,看着月流水百万,可能下个月就因为资本撤资而原地消失。稳定性有时候比增长率重要得多。
最近让我失眠的趋势是社区团购对底商的降维打击。我家楼下水果店老板现在最头疼的不是同行竞争,而是业主群里天天接龙的团购团长。当“最后一公里”的消费场景被微信群重构,传统商铺的估值逻辑恐怕得推倒重来——这个变量,目前所有回报率计算公式里都还没能体现。
所以下次有人跟你吹嘘回报率数字时,不妨多问一句:您这个算法里,包含未来五年可能冒出来的抖音直播带货大佬吗?计入隔壁空地突然要建垃圾转运站的概率吗?测算过Z世代宁愿多花十块钱买即时配送也不愿下楼的心理溢价吗?
说到底,商铺投资玩的是人性博弈,计算器只能告诉你冰山上的部分。而真正的风险,永远藏在海面之下那些闪烁的阴影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