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用场景代入而非直接回答问题)
上周在珠江新城的咖啡厅,又撞见几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拿着”博众投资”的PPT在谈项目。这让我想起三年前自己差点栽的跟头——当时他们某个明星基金经理把”量化对冲”讲得跟印钞机似的,结果那年回撤比我家楼下肠粉店的价格波动还剧烈。
(用行业黑话建立专业感,同时保持口语化)
说实话,在华南私募圈混了十几年,”博众”这牌子属于典型的”看起来很美”。你说它不行吧,人家备案登记、合规运营一样不落;你说它行吧,每次路过他们珠江新城那栋玻璃幕墙大楼,总让我想起《华尔街之狼》里那句”在这里,钱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你的钱能待多久”。
(用具体案例替代泛泛而谈)
我认识的老张去年买了他们的”新消费成长一号”,当时路演说得天花乱坠,什么”闭环生态””场景赋能”。结果呢?重仓的某奶茶品牌上市破发,现在产品净值还在水下20%扑腾。最魔幻的是,上个月他们居然给客户发了份《消费升级长期主义白皮书》——这操作堪比厨师把菜炒糊了还给食客递本《烹饪艺术鉴赏》。
(揭露行业潜规则时的克制讽刺)
他们家的募资团队倒是真有两把刷子。去年某款产品说明书里,把”年化波动率25%”包装成”积极捕捉市场机会”,把”最大回撤40%”美化成”黄金坑布局期”。这文字游戏玩的,我建议应该去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
(用数据对比制造反差)
不过说句公道话,查了下基金业协会数据,他们主动管理规模确实稳居华南前20%。但有个细节很有意思:2022年备案的12只产品里,有7只是通道业务。这就很微妙了——就像米其林餐厅的招牌菜其实是外卖平台代运营。
(提出争议性观点)
我个人觉得,这类区域性私募最大的问题不是能力,而是那种”地头蛇式”的生存智慧。他们太懂得怎么用茶文化搞定本地高净值客户,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忽悠外地LP。去年有家上市公司买他们固收产品暴雷,最后居然是通过喝早茶解决的,你敢信?
(行业洞察结合个人经历)
记得有次和他们某个离职的基金经理喝酒,这哥们说了句大实话:”我们风控会上的最大共识,就是别在老板打高尔夫时汇报风险。”这话虽然刻薄,但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他们家产品业绩总是呈现迷之正弦曲线。
(结尾用隐喻替代结论)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在我看来,博众就像珠江夜游的观光船——灯光璀璨场面热闹,但你要真想横渡伶仃洋,最好还是看看船舱底下有没有备足救生衣。毕竟在投资这个行当里,有时候最可怕的不是遇到骗子,而是碰上那种把韭菜盒子包装成法式千层酥的”专业厨师”。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