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金融城的玻璃幕墙总在雨天折射出扭曲的天空。去年深秋,我在Threadneedle Street的一家咖啡馆里,无意间听到邻桌两位基金经理的对话。”我们今年冲进了前十,”年轻的那位晃动着咖啡杯,”可惜的是,客户根本不知道前十和前三十的区别,就像分不清勃艮第和波尔多。”年长些的轻笑一声,杯沿在唇边停留片刻:”亲爱的,排名游戏从来都是给外人看的幻觉。”
这个场景像根刺扎进我的记忆。当我们谈论英国基金公司排名时,本质上是在参与一场精心设计的集体催眠。那些光鲜的榜单——无论是金融时报的季度排行还是晨星的五星评级——不过是金融炼金术士们用数字编织的皇帝新衣。
我花了三周时间逆向解构这些排名算法,发现个荒谬的事实:某家常年稳居前五的巨头,其”卓越业绩”的秘诀竟是将67%的资产配置在化石燃料领域。当环保基金在ESG浪潮中挣扎时,这家公司靠着北海油气田的投资回报,在排名公式里横冲直撞。这就像用捕鲸船的捕获量来评选海洋保护奖——评价体系本身就在奖励破坏者。
更讽刺的是排名的时间把戏。多数榜单考察的是36个月周期业绩,恰好覆盖新冠疫情后的货币大放水时期。那些敢于在2020年3月重仓押注的赌徒,如今都戴着”投资先知”的光环。但当我翻看他们2018年的报告时,发现同样的策略曾让客户亏损22%。金融世界的记忆比金鱼还短暂,排名机构则默契地扮演着健忘症共谋。
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去年底的发现。某家中型基金为了冲击年度排名,竟然在考核截止前一周大幅减持流动性差的资产,转而购买追踪误差极大的ETF衍生品。这种教科书式的窗口粉饰(window dressing)操作,让他们的夏普比率瞬间提升0.8个点。监管机构当然知道这种把戏,但排名机构仍然照单全收——毕竟没有人会拒绝付费参选者的赞助费。
或许我们应该像苏格兰牧民挑选种羊那样看待基金排名:不关心它在选美大赛中获得多少绶带,只观察它如何度过严冬。那些真正值得托付的基金管理人,往往出现在排名二十到五十的区间——他们拒绝为了短期业绩过度冒险,像老派钟表匠般专注资产的内在滴答声。
当下次有人向你展示某家top10基金的辉煌战绩时,不妨问问他们:这个排名是否计算了碳足迹?是否扣除流动性溢价?有没有统计客户失眠率?金融业的数字巫毒教需要更多这样的异端审问者。
玻璃幕墙上的雨痕仍在扭曲天空,但至少我们现在知道,那些光鲜排名折射的从来不是真实星辰,只是人类贪婪与焦虑的复合投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