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连续创业者喝咖啡,他刚完成B轮融资,脸上却看不出喜悦。“钱到账那天,我盯着银行短信发了半小时呆——这笔能让我们再活18个月的钱,突然感觉像高利贷。”他苦笑着搅动拿铁,“对赌条款藏在附件四第8.2条,像颗拔掉安全栓的手雷。”
这种焦虑我太熟悉了。2021年资本狂欢时,我帮某消费品牌一周见了27家机构,会议室里堆着喝了一半的气泡水瓶,投资人说着“估值不是问题”时眼角闪着捕猎的光。如今那些拿钱最凶的项目,倒得比瑞幸咖啡凉得还快。
融资悖论正在显形——拿钱越多死得越快的诅咒,比我们想象中更早应验。当资本从催化剂变成麻醉剂,创业公司就像被注射了激素的瓜果,表面光鲜内里空心。我见过太多团队融资后第一件事是换办公室买人体工学椅,而不是把崩溃的数据库修好。
真正可怕的不是没钱,是钱来了之后的人性变形。去年某AI公司融资后,创始人坚持要租下陆家嘴200平江景办公室:“总要有点排场让下一轮投资人看看”。结果每个月光租金就烧掉两个算法工程师的工资——这种用金锄头种地的荒诞剧,在创投圈天天上演。
稳健融资的本质是反人性的修行。它要求你在全场举牌时主动流拍,在投资人递TS时问“能否不要董事会席位”,在同行晒融资海报时埋头修改漏洞百出的财务模型。就像在饕餮盛宴上坚持吃轻食沙拉,需要某种近乎偏执的自我认知。
我越来越欣赏那些“不性感”的融资策略:
– 故意选择战略投资人而非财务投资人,哪怕估值打七折
– 把过桥贷款当防弹衣而非止痛药
– 在条款里主动加入盈利对赌而非增长对赌
有位做SaaS的朋友甚至要求投资人分五期打款,每期需达到关键里程碑才能触发——这种自缚手脚的克制,反而让他在资本寒冬里睡得更安稳。
当下融资市场的荒诞在于,所有人都在寻找“安全垫”,却忘了最厚的安全垫是自身造血能力。就像追风口的人永远不知道,真正的好项目往往是那些让投资人第一眼觉得“太传统”的生意——比如有个团队坚持给养猪场做ERP系统,连续23个月盈利后才拿钱扩张,现在成了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或许该用“融资适度的艺术”取代“融资能力”。就像顶级寿司师傅对待wasabi,多一分则喧宾夺主,少一分则韵味不足。那个喝拿铁的创业者最后说了句妙语:“现在每次签协议前,我都问自己——如果明天这些钱全部消失,今天定的战略还能活下去吗?”
资本从来不是救世主,它最多是把放大镜。放大你的智慧,也放大你的愚蠢。在泡沫彻底出清前,或许我们该重温华尔街里那句老话:牛市赚钱不算本事,熊市活下来才是。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