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茶,他神秘兮兮地给我看手机银行里新买的”保本理财”,年化3.2%的字样被他用红圈特意标出。”现在这行情,保本比赚钱重要”,他说话时眼角堆起的皱纹里都透着得意。我盯着那行小字底下需要展开三级的免责条款,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听到的那个段子——所谓保本,就像是给游泳池贴”水深1米5安全”的标签,却绝口不提池底铺着碎玻璃。
这年头连银行柜台送的抽纸都可能突然缺货,凭什么相信有人能给你百分之百的保本承诺?我三年前买过某股份制银行号称”本金保障型”的产品,到期时确实没亏——如果忽略那两年通胀累计的7.8%和同期货币基金4.3%的平均收益的话。这种数字游戏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三个杯子猜豆子”,庄家永远会让你赢点芝麻,但西瓜早就被端走了。
最讽刺的是资管新规打破刚兑三年后,”保本”这个词反而更像精神安慰剂。某券商朋友私下跟我说,现在他们培训话术叫”风险预算管理”——把可能亏损的5%包装成”预期波动区间”,把历史兑付记录做成彩色折线图,客户盯着那条永远向上的曲线时,眼睛自动就会过滤掉角落里小如蚂蚁的”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声明。
昨天看到个数据差点笑出声:某民营银行推的”保本结构性存款”,实际年化收益波动区间是0.5%-4.8%。这哪是理财,根本就是薛定谔的存钱罐——不到打开那天,你永远不知道喂饱的是自己还是银行。更魔幻的是这款产品销售额同比涨了200%,果然在不确定性时代,人们宁愿要个镀金的心理支架,也不要赤裸裸的收益波动。
我越来越觉得所谓保本需求,本质上是对时间价值的集体恐惧。就像我姑妈永远把退休金存在三年定期里,虽然她知道跑不赢通胀,但每个月15号看到短信提醒”利息已到账”时,那种掌控感比多赚几千块更让她安心。现代金融最成功的洗脑,就是把风险厌恶做成了普罗大众的情感刚需。
或许真正的保本,该是把自己活成个反脆弱系统。就像我认识的那个杭州民宿老板,疫情期间把原本买理财的五十万拆成十份:三万学咖啡拉花,五万囤云南豆子,八万改造露台投影——最后靠”星空电影+手冲套餐”挺过寒冬。他说这叫”人的利息”,比银行账单上冰冷的数字鲜活多了。
现在再看老王那款理财,我突然觉得那3.2%或许真不亏。毕竟花点小钱买场确定性的美梦,在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年代,已经算是性价比极高的情绪消费。只是午夜梦回时总有个声音在问:当所有人都在寻找避风港时,或许真正的风险,正是我们太过痴迷寻找避风港这件事本身?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