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静安寺附近约咖啡,隔壁桌两个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正眉飞色舞地谈着”估值模型”和”退出路径”。我下意识缩了缩脖子——这种场景在上海的精品咖啡馆里,比拉花失败的概率还高。说起来挺有意思,这座城市的融资圈就像黄浦江的潮水,表面平静底下暗流汹涌,偶尔还会把几个没穿救生衣的冲上岸。
我认识的老李就是被冲上岸的一个。去年他的智能家居项目拿了Pre-A轮,当时在长宁某众创空间庆功时,香槟喷得比外滩灯光秀还绚烂。半年后再见面,他蹲在徐汇滨江的步道上抽烟:”当初那帮人喊着要陪跑十年,现在连我微信步数都不点赞了。”这话让我想起陆家嘴那群举着Term Sheet比举哑铃还勤快的投资人,嘴上说着”看重长期价值”,转身就能因为奶茶店估值涨得快而改投珍珠奶茶赛道。
某种程度上,上海融资圈正在经历某种身份焦虑。表面上这里有着全国最规范的交易流程—— lawyers准备的协议厚度能当健身器材,due diligence细致到要查创始人幼儿园得的红花数量。但吊诡的是,这种过度规范化反而催生了更精妙的博弈游戏。我见过某个项目方特意在会议室”不小心”露出某知名基金的LOGO茶杯,结果三家机构当晚就把TS发到了邮箱。这种刻意的偶然性,比孙子兵法在创投圈的应用更值得写进MBA案例。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另一个现象:那些拿着MIT/斯坦福文凭的海归们,正在把融资变成某种行为艺术。上周在杨浦某路演现场,有个小伙子的pitch deck里用了7种矢量动画,却说不清客户LTV怎么计算。评委席上穿着lululemon的投资人却频频点头——现在判断项目好坏的标准,似乎变成了创始人能不能用中英混杂的方式讲好冷笑话。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上海融资游戏最迷人的部分恰恰是它的虚伪性。这里人人都在谈论颠覆式创新,但最成功的案例往往是给传统行业套上小程序外壳;所有人声称要改变世界,但财务报表都在为同一个上市通道服务。就像南京西路上的橱窗,灯光打得越亮,越看不清商品本身的质地。
有次在虹桥基金小镇的深夜沙龙里,某个微醺的FA说了句实话:”在这里,融资成功的秘诀不是你的商业模式多完美,而是你能不能编出让投资人自我感动的故事。”当时窗外正飘着细雨,玻璃上的水痕把所有人的倒影都扭曲成了毕加索油画。
说到底,这座城市从来不相信眼泪,但异常相信PPT里的曲线斜率。或许某天我们应该组织个线下聚会,让所有声称”用科技赋能传统行业”的创始人去菜场真卖一天菜——我打赌其中一半人会发现自己连电子秤都不会用。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欠老李的咖啡还没请,希望他新项目别再做需要融资的东西了,开个兰州拉面或许更踏实)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