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农商行:当“乡土基因”撞上数字洪流
前几天回老家办事,路过镇上的江阴农商行网点,发现门口排队的大爷大妈人手一个智能手机,边等叫号边刷短视频——这场景让我愣了几秒。在我的记忆里,这家银行还停留在帮老人存折补登、代收水电费的阶段,如今竟成了数字普惠的桥头堡。
说实话,我对区域性银行向来有种复杂的情绪。它们像毛细血管般深入中国经济的末梢,却总被诟病“土气”、“保守”。但江阴农商行偏偏是个异类:扎根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沃土,手握长三角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客户群,它其实一直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基因重组”。
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数字化转型。去年参加金融科技峰会时,我听过他们技术负责人的分享——没有大谈区块链元宇宙这些虚头巴脑的概念,反而聚焦在“如何让渔船主用手机银行申请贷款”、“怎样用方言语音识别服务老年客户”这类具体问题上。他们甚至把风控模型和当地特色产业深度绑定,比如针对纺织产业集群开发了“坯布抵押贷”,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仓库库存。这种“土洋结合”的打法,比某些全国性银行生搬硬套的科技方案更接地气。
但隐患也显而易见。有次和他们的支行行长聊天,他苦笑着说现在最头疼的不是坏账率,而是科技公司来挖人。“我们培养一个既懂本地经济又懂数字金融的复合型人才, BAT 开三倍工资直接撬走。”这种人才战背后,其实是传统农商行面临的终极悖论:不转型是等死,转型太快可能提前猝死。
我注意到他们最近在试水“社区金融管家”模式,让客户经理深度嵌入村委会、商会甚至抖音本地生活圈。这招很妙,既保留了熟人社会的情感联结,又嫁接数字平台的流量优势。但有个风险很少有人提及:当银行服务过度场景化,会不会反而模糊了金融风险边界?就像把信贷审核嵌入直播带货的供应链,风控人员可能要同时判断网红信誉度和库存周转率——这种跨界的风险叠加,现有的监管框架未必能完全覆盖。
有时候我觉得,江阴农商行像是个穿着西装种田的怪才:左手握着微粒贷的技术架构,右手还能准确叫出客户小名。这种撕裂感恰恰是当下中国金融演进的缩影。下次再去他们网点,我打算问问柜员:你们现在培训新员工,是先教怎么看企业财报,还是先学怎么帮客户剪辑抖音带货视频?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后,我特意查了数据——这家资产规模不到2500亿的银行,手机银行用户竟突破百万,其中50岁以上用户同比增37%。这个数字比任何宏观分析都更有说服力。)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