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银行VIP室,穿着定制西装的理财经理用镀金钢笔在平板电脑上划出一条45度角向上的曲线:“王总,这是我们最新推出的稳健型权益类产品,年化预期12%…”
我盯着他衬衫袖口若隐若现的机械表表扣,突然想起三年前也是在这个位置,另一位顾问用几乎相同的说辞推荐过某知名私募产品——后来那支产品净值在0.6附近徘徊了整整两年。
所谓权益类理财,本质上就是穿着西装的赌局。只不过赌场里穿兔女郎服装的发牌员,在这里换成了手持CFA证书的基金经理。
真正值得玩的权益产品,从来不在银行APP的推荐首页上。就像真正的好餐厅不会开在购物中心美食层一样。我认识的老周——某上市公司前财务总监——现在只通过境外家族办公室配置另类资产。去年他重仓了智利锂矿的看涨期权,据说收益能买下我们这栋写字楼的三层。但这种玩法对普通人而言,堪比让小学生解黎曼猜想。
更讽刺的是,大多数标榜“主动管理”的权益产品,长期跑不过指数ETF。某券商资管的朋友酒后吐真言:他们部门八成的精力用在设计让客户看不懂的费率结构上,真正投研的时间还不如网红基金经理直播带货长。
最近让我毛骨悚然的趋势是,某些平台开始用AI算法包装权益产品。把历史回测数据喂给机器学习模型,生成五彩斑斓的收益曲线图——这简直像用美图秀秀修饰X光片来诊断疾病。上个月某FinTech公司推出的“AI量化稳盈计划”,最近单周回撤22%,算法给出的解释是“市场出现未训练极端行情”。
或许我们应该回归最原始的权益投资逻辑:找到那些老板半夜醒来会担心公司生存问题的企业。就像我认识的一位温州老炒房客,他转型做股权投资的标准简单粗暴——只投那些创始人比自己还焦虑的项目。
现在每当有人和我聊权益理财,我总会想起2008年在纽约见过的那位对冲基金经理。他在曼哈顿公寓的落地窗前指着楼下川流不息的黄色出租车说:“你看,真正的权益不在报表里,而在这些车顶广告位的定价权上。”
当然,这些话不可能出现在任何理财产品的宣传册上。毕竟没有人会为一场诚实的赌局买单。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