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在陆家嘴某间咖啡馆无意中听到邻桌的对话。一个穿着考究的年轻人正兴奋地向女伴展示手机屏幕:“力汇这个月又涨了12%,比存银行强十倍!”他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想起2015年股灾前在券商营业厅里见过的那些面孔——那种混合着贪婪与天真的神情,总是在市场狂欢的尾声格外刺眼。
力汇基金最近在朋友圈悄然流行,打着“跨境资产配置”、“量化对冲创新”的旗号,承诺年化25%以上的回报。有意思的是,越是经济下行期,这类产品越能捕获人心。人们不是不知道高回报必然伴随高风险,只是在通胀蚕食存款的现实面前,宁愿相信精心包装的童话。
这个基金的运作模式颇有玄机。他们擅长制造稀缺性——限额申购、推荐返现、阶梯奖励,这套玩法让我想起传销组织的裂变逻辑。更妙的是,他们深谙人性弱点:每月准时派发“收益”,让投资者产生稳定盈利的错觉,却从不披露资金具体投向。某位投入百万的退休教师对我说:“管他投什么呢,能赚钱就行。”这种危险的漠然,恰是资本游戏最爱的养料。
我特意研究过他们的宣传材料,发现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所有业绩展示都截止于2023年6月,恰逢美联储开始激进加息前夕。这种巧合未免太过精巧——就像赌场总在运气转向前收起赢家的照片。更值得玩味的是,其注册地在某太平洋岛国,却主要向中国投资者募资,这套监管套利的把戏,在P2P爆雷潮中早已屡见不鲜。
也许我太过悲观。但当你看见快递小哥拿着三万积蓄说要“搏一搏”,当理发师推荐办卡时悄悄展示基金收益截图,当这种狂欢渗透到最缺乏风险承受能力的群体时,某种警报已经在无声鸣响。金融创新和诈骗往往只有一念之差,区别仅在于崩盘时谁在裸泳。
最讽刺的是,真正需要警惕的从来不是某个具体产品,而是我们内心那个永远相信侥幸的自我。力汇基金不过又是面镜子,照见在资产荒时代里,普通人如何被迫成为赌徒的荒诞现实。当银行存款跑不赢通胀,当房产失去流动性,当股市反复收割散户,那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金融产品,反而成了绝望中的救命稻草——虽然这稻草可能连着绞索。
记得某位爆仓的私募经理说过:“所有骗局最后拼的不是演技,是 timing。”现在的问题或许是,我们正处在哪个timing?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876/